如何纪念科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薛兆丰.pdfVIP

如何纪念科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薛兆丰.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纪念科斯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薛兆丰* 罗纳德·科斯(Ronald Harry Coase )教授于1910 年 12 月29 日出生,于2013 年9 月2 日逝世,享年102 岁。科斯教授以其既扎根于真实世界、又深不可测的独 特视角,通过屈指可数的几篇没有数学公式的文章,激起了经济学家和法学家超过 半个世纪的争论,并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科斯被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和法律 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并于 1991 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中国,科斯的影响 超过绝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他的思想不仅被经济学家、而且被法学家、改革家乃 至媒体持久关注,他在两年前还接受了《财经》杂志的采访,在今年初还与王宁教 授合著出版了《变革中国》一书。科斯教授去世,是令人伤感的消息。 科斯出生在伦敦近郊,那里既没有电,也没有电话;既没有小汽车,也没有公 共汽车。他的膝盖无力,要借助铁架支撑。他在伦敦经济学院(LSE )取得商 科 学位,学的是统计、会计、经济和法律。在那里,他聆听过著名经济学家罗宾斯 (Lionel Robbins )、希克斯(John Hicks )和哈耶克(F. A. Hayek )的讲课,也结 识了后来成为法律经济学奠基人的戴瑞德(Aaron Director ),正是后者的大力推 荐,让科斯终于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找到了学术归宿。 读本科时,科斯获得了一份到美国游学一年的奖学金。他当时要到美国探究的 问题是“为什么人们要建立企业,而不是在市场进行交易”。年轻的科斯还是一位社 会主义者,在工会朋友的协调下,他在美国走访了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等大企业, 在与大企业的经理的访谈中,他获取了求解问题的第一手资料。本科毕业后,科斯 就在大学里教一些他说自己一窍不通的学科,如“银行与金融”和“公共事业经济学” 等。其间,他根据在美国游学的心得,写成并发表了著名的“企业的性质(1937)” 一文。 一晃 19 年,出于对社会主义式的英国的悲观和对美国的喜爱,科斯搬到了美 国,先后在水牛城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任教,其间发表了轰动学术界的论文“联 邦 通信委员会(1959)”和“社会成本问题(1960)”。科斯在 1964 年落户芝大法学院 和商学院,时年 54 岁。在芝大,他的主要工作是担任《法律经济学期刊》的主编。 他经常采用主动约稿的方式,促成了大量精彩论文的发表,有力地推动了新制度经 济学和法律经济学的发展。科斯在1981 年退休,并在 1991 年获得诺奖。当时的法 学院院长自豪地说,世界上恐怕也只有他这个法学院能出诺奖得主了。 * 作者获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法学院合聘研究员、 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作者电子信箱:zxue@nsd.pku.edu.cn 。本文原载于2013 年9 月6 日《经济观察报》。本刊获《经济观察报》许可转载并增补了参考文献。 我见过科斯两次,握过手,但没有私交。第一次是2009 年 12 月在芝加哥大学 法学院举办的“科斯研讨会”。科斯坐在停在礼堂中间的轮椅上,另外三位诺奖得主 ——贝克(Gary Becker )、诺斯(Douglass North )和斯密斯(Vernon Smith )— —联同其他多位学者轮番上台致贺,最后众人排着长队等候与科斯合影留念,场面 感人。 第二次是 2010 年 7 月的“科斯研讨会”,数十位来自中国的学者,应科斯的邀 请,到芝加哥大学访问一周,科斯到场发言。他摊开黄色的稿纸,把第一句话重复 了五次:“这个会议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我的发言,而是因为大家的发言。”他接 着解释:“中国学者之所以重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口众多,所以学者的影 响范围大;二是中国的经济学尚未完全定型,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可能走上更可取 的道路。”我明白,科斯对经济学在美国的发展现状非常不满,认为那是“黑板经济 学”,而他一直把推广“真实世界经济学”的希望寄托在中国。 今年七月,我在芝加哥大学遇到王宁,得知科斯计划在今年十月访问中国五个 礼拜。记得科斯曾经说过,诺贝尔奖来得有点迟,他得奖时已经 81 岁,不是到处 旅游的年纪,所以只能婉拒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邀请。恐怕是由于科斯太太去年逝 世,让百岁高龄的科斯觉得再无牵挂,可以远渡重洋到中国好好看看了。大师未 能成行,令人十分惋惜;但不管怎样,今天值得讨论的,是我们应该怎样纪念科斯。 要

文档评论(0)

天马行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