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2015年上海公选考试案例分析题8.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年上海公选考试案例分析题 案例8(关于激励) 守住你的“井底之泉”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地方官上任之前,总找他们谈一次话。他说,俸禄虽不丰,但象井底之泉,可以天天汲水,不会干涸,因而要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不图非份之财。由朱元璋的“井底之泉”,使人不禁想起前几年流行的高薪养廉之说。该理论的核心是要保住干部的廉洁就要大幅度地增加其工资收入,使之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不再有非份之想,这样才能有效地保住自己的廉洁。这主意不错,谁也没有与“孔方兄”结过仇,自然是多多益善了。但问题是这一理论是否符合咱中国的国情。众所周知,中国人口多,吃“皇粮”的自然也多,要象发达国家那样用高薪来供养这么多的国家公职人员,对于我们这个发展是的国家来说,钱从何来?显然这是不现实的,于事不符,此其一;其二,于情不通。看看那些下岗职工,想想那些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山区的农民,如视而不见,一味追求什么高薪,这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共产党员来说,从感情和道义上是难以接受的。不错,目前干部的工资虽有的像当年朱元璋描述的“井底之泉”那样,但足以养家糊口,且每月工资照发不误,就象那源源不断的泉水,只要生命尚在,毫无后顾之忧。可总有那么一些人把它和大款的泉水相比,嫌之流速慢,流量少,于是利用手中之权,在井壁四周乱找“生财之源”,或贪污,或受贿,最后终被那些“污泥浊水”所淹没,造成井塌人毁的结局。以“题字”为名巧收“润笔费”的胡长清如此,为他人牵线搭桥的打电话的成克杰也是这样,他们为了寻找“钱源”,最后不仅失去了高贵的官位,而且丢了自家那宝贵的生命。许多人为此开除了公职,丢了饭碗,丧失了那源源不断的“井底之泉”。至此,他们才知那“井底之泉”的可贵,量虽不多,但水清质优,因为这是用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喝来舒心、安心、放心,而那来路不清的贪泉之水量虽多,但水混质杂,喝了容易“呛肺”,弄不好还有生命之虞,使人憋心、愁心、担心,决非那清澈甘甜的“井底之泉”可比也。 思考与讨论: 1.对公务员实行职业保障,又称“井底之泉”,这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属于哪类激励因素?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反映出来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哪类动机或需要? 3.前几年流行的高薪养廉之说,主要是根据哪个理论产生的? 4.你对高薪养廉的看法是什么? 回答要点: 1.职业保障属于保健因素,既具备这些因素时,员工没有不满意,也不会带来满意。 2.反映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3.高薪养廉是根据Y理论产生的,Y理论认为人是消极的,懒惰的,所以要给予高薪才能做到保持廉洁,否则就会腐败。 4.(本题按个人看法回答,没有统一、标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