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2015陕西省公务员考试时政新闻:重温“钱学森之问”的喜与忧.doc

(荐)2015陕西省公务员考试时政新闻:重温“钱学森之问”的喜与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陕西省公务员考试时政新闻:重温“钱学森之问”的喜与忧 这一轮的教育改革,显然是深层次、全方位的盘整,持之以恒,或将营造出钱老念兹在兹的、鼓励“独特、创新”能力的环境与土壤 12月11日,是科学家钱学森102岁冥寿。 对这位98岁离去的老人,国人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是他的惊险归国,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称他抵得上5个师兵力,“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事实上,钱学森远胜5个师。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大国,连火柴、铁钉、肥皂都因仰仗进口而被称“洋火”、“洋钉”、“洋胰子”,就在以他为代表的众多科学家智慧之光照耀下,捧出了“两弹一星”,让世界震惊。 第二件事,是他临终前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8年前,缠绵病榻的钱学森对中央领导同志恺切陈词: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钱学森直言不讳,他的创新精神在许多方面得益于年轻时接受的大学教育——敢于挑战权威,鼓励提出与众不同的创见,更有浓厚学术氛围与竞争气氛。那么今天,中国教育如何才能充盈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培养出源源不绝的顶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让“钱学森之问”迎刃而解呢? 可以告慰钱老冥寿的是,8年间,中国教育正从体制性、制度性改革层面,一点点解开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束缚。从鼓励领军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战略布局,到高考改革破冰再到以创新为目标的教育改革深化,创新二字,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全社会心心念念亟待突破的共同目标。 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一揽子科教改革方案,招招体现创新: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让青年才俊有更多机会脱颖而出;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去行政化才能让书生们以学术创新为荣,而不是都去走“学而优则仕”的小道;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唯有这样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思考、发呆甚至“不务正业”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和空间;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一年多考,这将有利于消解应试教育及模式化教育之弊…… 这一轮的教育改革,显然是深层次、全方位的盘整,持之以恒,或将营造出钱老念兹在兹的、鼓励“独特、创新”能力的环境与土壤。 与之相伴的,还有更加艰难的教育观念的创新突破。科学领域人人平等,可是今天的不少学校里,依然有这样的“惯例”:老师始终是不可挑战的绝对权威,考试就是背标准答案,作文中的春天一定是美丽而不能是疾病流行的,读硕读博必须跟着导师亦步亦趋……只有打破这样的惯例和成规,才能治愈钱老的这块“心病”,走出中国发展的教育瓶颈,才能从新一代中昂首走出新的钱学森。(李泓冰)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