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文题目: “V+A动补式二字组合的语义理解与生成
学科专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申请人: 雷雨
指导教师: 吴颖副教授
论文类型: 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
本文选取郑怀德(2003)《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和俞士汶(2003)《现代
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中的204个单音节形容词,以《倒序现代汉语词典》、
《逆序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为调查范围,最终确定
143个“V+A”动补式二字组合为研究对象。本文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现代词
汇语义学、现代逻辑语义学原理,结合训诂学,研究“v+A”动补式二字组合的
深层语义、透明度等级差异和逻辑语义模型及理解模式,以期有助于“V+A’’动
补式二字组合的语义理解,对“V“动补式二字组合的逻辑语义模型及理解模
式的建立有所裨益,为汉语进一步形式化提供更多的语义信息,也为中文信息处
理提供一种“可理解’’的语义组合分析模式。
绪论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介绍与本文研究有关的研究现状,
交代研究时使用的理论基础及语料来源。
第一章 “V+A动补式二字组合的定量分析。首先对“V+A’’动补式二字组
合进行界定,然后说明确定研究对象的考察范围和操作方法。
第二章 “V+A’’动补式二字组合的深层语义及透明度。首先说明其构成成
分V、A的意义如何构成“V+A动补式二字组合的意义,然后根据构成成分V、
A语义透明度的不同,将“V+A’’动补式二字组合的语义透明度进行等级划分,
并辅以形式验证。
第三章基于实例的“V+A”的逻辑语义分析。文章根据研究范围内“V+A
动补式二字组合的数量,选取“清、正、平这三个单音形容词构成的“V+A
动补式二字组进行实例分析。本文首先考察“清、正、平这三个单音形容词在
词典中的前后位构词,分析其意义,阐明它们在不同分布中的意义变化以及和形
式的对应关系,并辅以句法验证;接着根据它们的意义抽取内涵逻辑语义;最后,
初步建立它们构成的“V+A”动补式二字组合的逻辑语义模型及理解模式,努力
探求语义和句法的同构关系。以期对其他“V+A”动补式二字组合的逻辑语义模
型及理解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
第四章结语。概括、总结论文所探讨的问题以及得出的结论,说明论文的
研究价值、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 “V+A动补式二字组合深层语义语义透明度逻辑语义形式化
Y2115805
TiHe:弧e onⅡleS锄antic G锄凹eationofⅡle“Ⅵ-A”
StIldy Comprehellsi伽a|1d
TwoW0rdsCombinatiolls
V咖-Compl锄铋t
aIld
Major: AppliedLinguistics
Linguistics
Applicant:Leiyu
Thesis AssociateProfessor
Super、risor: Wuying
Research
ofThesis:Theoretical
Type
Abstract
selects204
砧eanide huaide(2003)
monosyllabicadjectives肋mZh锄g
Chinese Yu Cllinese
shjweIl(2003)Modenl
AdjectiveUsageDictiona巧aIld
IIlfomation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柏油孩子】的生态主义解读.pdf
- 【古舟子咏】的丫叉结构.pdf
- 【淮南子】历史思想述论.pdf
- 【说文解字】水部古今水名考释.pdf
- 【新华字典】中“A”同“B”考.pdf
-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围城】隐喻的翻译.pdf
- 打破沉寂:【女勇士】与【喜福会】解读.pdf
- 宫本百合子的反战意识——以【播州平野】和【风知草】为中心.pdf
-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德国人形象探微【大鼻子】中人物形象解读.pdf
- 试论《紫颜色》对菲洛美拉神话的妇女主义重写.pdf
- 谈“呢”与副词同现探讨.pdf
- 谈“有NP”与“没有NP”的对称与不对称.pdf
- 谈On+the+CrossCultural+Pragmatic+Failure+of+Professional+College+Students.pdf
- 谈Translation+of+Zero+Message+from+the+Perspective+of+the+Information+TheoryA+Study+on+the+English+Translation+of+Cultural+Revolution+Terms+in+the+Novel+Banished.pdf
- 谈话节目中的词语使用情况调查以【鲁豫有约】为例.pdf
- 先秦两汉【说文解字】互训常用词义位的衍生性演变.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