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及其诗歌“忧郁”基调.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 要 波德莱尔及其诗歌以“忧郁’’的基调著称于世。本文便以“忧郁”为切入点难进他 的精神世界,挖掘的是“上帝死了”之后带来的一种现代性文化危机。当那种切吕的生 命经验消失,剩下的只有荒诞的碎影,诗人目光所及之处到处是一片废墟,波德莱尔正 是站在这片废墟之上,转身去救赎那消失了的审美理想。以关乎人的生存状态的眼光来 研究波德莱尔,不仅对于波德莱尔所处的时代具有研究的意义,对于我们当下社除也有 着借鉴的作用。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波德莱尔的审美理想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断裂,论“上帝缺席” 的年代里,人的生命无所寄托,“生命经验”严重匮乏,审美理想退回到黑暗刊中,现 实世界陷入无信仰的状态。诗人的忧郁也正是来自于无信仰的现实世界与他遥遥眺望的 审美理想之间的巨大张力。 第二部分,主要借助苏珊.桑塔格“土星式的忧郁”,来阐释波德莱尔的忧郁基调。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孤独感。孤独是诗人在“人群”中的感受,“人群’’f的构成 相当驳杂,成员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彼此之间的冷漠、欺骗与谎言让诗人无所适从。 其二,焦虑感。在冷漠“人群”中的孤独引发了诗人对时代、对人本身的思考,J作为时 代的清醒者,诗人对此感到了焦虑。可以说,焦虑是他对生活最为直接的感受』是生命 无法回归本真之际的焦灼,也是对现实秩序的一种反抗。其三,废墟意识。波德莱尔将 巴黎勾画成一幅废墟式的末世图景,而废墟正是西方现代文明的隐喻,诗人所能做的就 是用一种忧郁式的目光将这幅末世图景如实地记录下来。 第三部分,以波德莱尔的诗歌创作为蓝本,分析其中的两个核心意象——f‘死亡意 象”和“女人意象”,发掘其作品的忧郁基调。“死亡”是波德莱尔理解现实世界的一个 重要意象,他借助“腐尸”、“骷髅”等丑的物象来震撼人的内心。“女人”也是诗人所 关注的一个重要意象,在他的笔下“女人”有时是理想的化身,有时又是现实世界的写 照。“死亡意象以及“女人意象’’共同构成了“巴黎意象”。 关键词:波德莱尔 忧郁 当下经验死亡意象女人意象 III Abstract Baudelaireandhis arefamousforthetone will poems of‘melancholy’.This paperstudy Baudelaire’s worldand amodernculturalcrisiswitllan of spiritual explore entrypoint of“Godisdead’.Whenhis tofeellife bya曲enomenon ‘melancholy’brought ability thatanothermmfeels left absurdbroken experience disappeared,only seemedtoseetheworldfullof he to stoodabovetheruinsandturnedsavethe ruins,andright aestheticideal,Froma of vision theexistentst

文档评论(0)

hlfy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