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罗泾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 25.4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1课时)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docVIP

上海市罗泾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 25.4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1课时)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5.4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仰角、俯角概念; 2.在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间关系进行解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让学生从仰视和俯视两种神态亲身体验,再利用投影仪显示一些有关仰角和俯角的实例,从而引出仰角、俯角的定义. [说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这样的情景创设,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学习新课 1.概念辨析 在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说明] 在仰角和俯角这两个概念中,必须强调是视线与水平线所夹的角,而不是视线与铅垂线所成的角. 2.例题分析 例题1 如图,在地面上离旗杆BC底部10米的A处,用测角仪测得旗杆顶端C的仰角为52°,已知测角仪AD的高为1.5米,求旗杆BC的高(精确到0.1米). 分析 结合图形已知旗杆与地面是垂直的,从测角仪D处作DE∥AB,可以得到一个Rt△DCE,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可以求出CE,从而求得BC. 解:从测角仪D处作DE∥AB,交BC于点E. 根据题意,可知 DE=AB=10(米),BE=AD=1.5(米),∠CDE=52°. 在Rt△DCE中,tan∠CDE=,得 CE=DE ·tan∠CDE=10·tan52°≈12.80(米). 则BC=BE+CE≈1.5+12.80≈14.3(米). 答:旗杆BC的高约为14.3米. 例题2 如图,甲乙两幢楼之间的距离CD等于40米,现在要测乙楼的高BC(BC⊥CD),所选观察点A在甲楼一窗口处,AD∥BC.从A处测得乙楼顶端B的仰角为32°,底部C的俯角为25°.求乙楼的高度(精确到1米). 解:从观察点A处作AE∥CD,交BC于点E. 根据题意,可知 AE=CD=40(米), ∠BAE=32°, ∠CAE=25°. 在Rt△ABE中,tan∠BAE=,得 BE=AE·tan∠BAE=40·tan32°≈25.0(米). 在Rt△ACE中,tan∠CAE=,得 CE=AE·tan∠CAE=40·tan25°≈18.7(米). 则BC=BE+CE≈25.0+18.7=43.7≈44(米). 答:乙楼的高度约为44米. 三、课堂小结 1.知道仰角、俯角的意义,明确概念强调的是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2.认真分析题意,在原有的图形中寻找或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决问题; 3.按照题目中的精确度进行计算。 四、作业布置 练习册:习题25.4(1)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