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工程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ppt

  1. 1、本文档共9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 生化工程 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 发酵液的溶氧浓度,是由供氧和需氧两方面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当发酵的供氧量大于需氧量,溶氧浓度就上升,直到饱和;反之就下降。因此要控制好发酵液中的溶氧浓度,需从这两力面着手。 对于好氧发酵,只有当氧进入细胞内部时,存在于液相的细胞才能利用氧。通入发酵液的气体形成气泡,气泡中的氧必须经历如下图中的途径才能被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生物利用。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 生化工程 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 生化工程 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 氧从气相到微生物细胞内部的传递可分为七个步骤: 1)从气泡中的气相扩散通过气膜到气液界面; 2)通过气液界面; 3)从气液界面扩散通过气泡的液膜到液相主流; 4)液相溶解氧的传送; 5)从液相主流扩散通过包围细胞的液膜到达细胞表面 6)氧通过细胞壁; 7)微生物细胞内氧的传送。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 生化工程 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 一、双膜理论 双膜理论认为,气液两相间存在一个界面,界面两侧分别为呈层流状态的气膜和液膜;在气液界面上两相浓度相互平衡,界面上不存在传递阻力;气液两相的主流途径上各点的氧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 生化工程 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 P Pi ci cL 气-液界面 空气 液体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 生化工程 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 氧气在气膜中的扩散动力来自于空气中的氧分压与界面处氧分压之差,即 P - Pi; 在液膜中扩散的动力来自于界面处氧浓度与液体中氧浓度之差,即 Ci - CL 两种液膜的阻力分别用 1/kG 和 1/kL 表示,则单位界面氧的传递速率为: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 生化工程 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 由于不能直接测定气膜和液膜处氧的分压、氧浓度,上式不能直接用于实际操作。如果将两膜合并起来考虑,用总传质系数和总推动力来考虑,则上式可写为: 根据亨利定律,气体的溶解度与该气体的分压成正比,可得: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 生化工程 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 为找出总传质系数与上述气膜、液膜的传质系数之间的关系,将总传质系数表达式变形,利用亨利定律,将 O2 浓度换成相对应的分压来表示,得: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 生化工程 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 根据前面提供的关系,可得: 对于易溶气体如 NH3 来讲,H很小,H/kL可以忽略,则 KG≈Kg,此时气体溶解得阻力主要来自于气膜阻力kG;同样道理,对于难溶气体如O2、H2来讲,KL≈kL,此时气体溶解的阻力主要来自于kL。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 生化工程 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 二、测量体积溶氧系数 KLa 的方法 (一)亚硫酸盐氧化法 基本原理 用铜离子作为催化剂时,溶解到水中的氧能立即氧化其中的亚硫酸根离子,其氧化反应在较大范围内与亚硫酸根离子的浓度无关。实际上氧分子一经溶入液相,立即就被还原掉。这样的反应特性排除了氧化反应成为溶氧阻力的可能,因此,氧溶解于液体的速度就是控制此氧化反应的因素。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 生化工程 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 反应原理:在 Cu2+ 存在下, 2SO32- + O2 → 2SO42- 剩余的 SO32- 与过量的碘作用: SO32- + I2 → SO42- + 2I- 再用 Na2S2O3 滴定剩余的碘: S2O32- + I2 → S4O62- + 2I-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 生化工程 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 操作 将一定温度(20- 45℃)的自来水加入试验罐,加入化学纯Na2SO3晶体,使SO32-约为1mol/L,再加入化学纯的CuSO4晶体,使Cu2+ 浓度约为10-9mol/L;开通气阀,空气阀一开就接近预定流量,并在几秒内调整至所需的空气流量。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 生化工程 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 当气泡从喷管中冒出的同时,立即计时,为氧化作用的开始,氧化时间可以控制在5-20min,到停止通气搅拌,准确记录氧化作用的时间。 试验前后各用移液管取10-100mL样液,立即移入新吸取的过量标准碘液中。然后以淀粉作为指示剂,以硫代硫酸钠标准液滴定至终点。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 生化工程 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 注意! 移液管下端开口离开碘液液面不要超过1cm,以防止氧化。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 生化工程 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 计算 根据反应原理:4Na2S2O3 ∝ O2 N、C、S、t 、n 分别表示:体积溶氧系数、硫代硫酸钠浓度、取样量、两次取样的时间间隔、两次滴定所消耗的硫代硫酸钠体积之差,则: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 生化工程 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 式中 P 为罐压;据此可以算出 N,再代入下式即可算出 kLa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 生化工程 第四章 通气与搅拌 (二)溶氧电极法 基本原理 溶氧电极实际上是一种电解电池,有两个电极:由银丝组成的阴极和由铅皮组成的阳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pxuang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