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卷第# 期 生 态 学 报 /012 ! ,.02 #
!$$ 年# 月 %’% ()*)+,% -,.,% 3452 ,!$$
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研究进展
刘满强,胡V 锋,陈小云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土壤生态实验室,南京V !8$$;7 )
摘要:土壤有机碳的增加不仅有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缓解温室气体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等也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有机
碳的稳定机制决定着土壤固定和储备有机碳的能力,对有机碳稳定机制的研究,将为政府制定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提供依
据。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主要包括:(
8 )有机碳的难降解性;(! )金属氧化物和粘土矿物与有机碳的相互作用;(9 )土壤团聚
体的物理保护导致的生物与有机碳空间隔离;6()土壤生物学机制,主要指土壤生物自身对有机碳稳定性的直接贡献。至今,
有机碳稳定性的主导机制尚不清楚,但影响因素与生态系统类型、土壤类型、土层深度、土壤管理措施、土壤生物活性及群落组
成等有关。作者建议今后研究有机碳稳定性机制时,应同时考虑上述6 种机制的综合作用,并加强探索土壤生物的贡献。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难降解性;金属氧化物;粘土矿物;团聚体保护;土壤生物;稳定机制
文章编号:8$$$:$;99 (!$$ )$#:!#6!:$;V 中图分类号:-87! 2 9 ,-876 2 8,-8W8V 文献标识码:%
5 7’4,’% ). 2’(!-.,929 ): 9),* )7+-.,( (-7;). 9-;,*,-,).
*,P Q5:R?5S ,XP OC5S ,X(. Y?0:Z45
!#$ %$’( )*+,*-,( ,.$$/’/ 0 1/23,/2 *45 %46#,47/4-*$ !#/4/2 ,8*49 #4’ :’,#3$-3,*$ ;4#6/,2#-( ,8*49 #4’ !8$$;7 ,.#4*
!#$ %’()$ *)+)$ ,=? ,=? (@ ):=@A= B =@C,
5;97-( :,5EHCK?5S K0?1 0HS5?E EHN05 (-) )1C[C1K G1M EH?I?E1 H01C ?5 SH?E41I4H1 K4KI?5N?1?IM 5D ,=MNC =0HC
?=G0HI5I ,?5 =?I?SI?5S SHCC5F04KC CLLCEIK 5D S10N1 E1?=IC EF5SCK2 ’FC =CEF5?K=K 0L -) KIN?1?\I?05 HC KK0E?ICD
J?IF IFC EGE?IM 0L -) KC@4CKIHI?05 ,5D KI4D?CK ?5 IF?K L?C1D J?11 FC1G IFC S0[CH5=C5IK =]C CLL?E?C5I G01?E?CK 5D
DCE?K?05K I0 HCD4EC SHCC5F04KC SK C=?KK?052 ’F?K GGCH S?[CK NH?CL HC[?CJ 0L L04H KIN?1?\I?05 =CEF5?K=K 0L -) :(8 )
HCE1E?IH5EC 0L 0HS5?E EHN05 E0=G045DK , (! )?5ICHEI?05K J?IF =CI1 0^?DCK 5D K0?1 =?5CH1 K4HLECK , (9 )KGI?1
?5EECKK?N?1?IM S?5KI DCE0=G0KCHK NCE4KC 0L =?EH0:SSHCSIC _ K GFMK?E1 GH0ICEI?05 ,5D (6 )N?010S?E1 =CEF5?K=K ,
=?51M IFC D?HCEI E05IH?N4I?05K 0L K0?1 0HS5?K=K IFC=KC1[CK2 P5I?1 50J IFCHC H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