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年文摘》2011年第15期
社会
中国高考与世界主流渐行渐远
李强
从1898年成立京师大学堂至今,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已经走过110多年的历史。
回首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走过的足迹,不难发现,中国的高等教育曾经离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路线很近,但是最终,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另一条路,而这条路,与世界的高等教育的主流渐行渐远,而且难以回头。
何时开始拐弯的
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知识分子不再是国家政治精英的主要来源。他们开始流向社会、军队、商业、金融、实业、出版和学校,从前的细枝末节,开始因知识分子的注入而膨大,另有一部分知识分子走向了对立面,成为国家的反叛者和造反者。
但是,正如当初力主废除科举的人所期望的那样,废科举,兴学堂,造就了接下来20年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第一波高潮。第一次海外留学的浪潮开始,不少学子远赴日本,到1911年进入了一个高峰期。随后,赴欧美留学的人数逐年增加,他们包括蔡元培、陶行知、胡适、蒋梦麟、张伯苓等后来一批中国的教育家。正是他们,推动了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确立了中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一直到今天,中国内地仍大量沿用当年的学制。
借鉴美式学制而制定的“壬戌学制”以7项标准作为指导思想,即适应社会进化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方伸缩余地。同时,普通教育模仿美国“六三三”学制,分别为小学、初中、高中。
这种学制强调个性发展、生活教育,还有胡适反复强调的弹性,而今天的高考制度和普通教育培养模式,则试图以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人,弹性、个性、生活等精神被丢得一千二净。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叶企孙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期间,坚持亲自面试所有报考学生。学生入学后,他每个月挨个找学生谈话,了解学习情况,根据各自的进度推荐需要学习的书籍,所谓“因材施教”,不外如此。1999年,中国评选“两弹一星”元勋,获奖的23人中有9人是叶企孙的弟子,2人是他学生的学生,还有2人的事业同他直接相关。
叶企孙代表的那个时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精神。
然而,1952年仿照苏联模式进行的院系调整,彻底地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以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目的已经不是培养一个人,而是一个建设者,一颗社会机床上的螺丝钉。
美国卡尔顿大学教授赵启光曾在同科技部部长万钢的电视对话中指出,苏联败给美国,即在教育不合理。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一直沉浸于重视工科教育创造神话中不可自拔。
1958年,美国《生活》杂志对比了一位苏联大学生和一位美国大学生。杂志得出结论——苏联学生各方面都更优秀。这是一种预设了答案的比较,因为苏联刚刚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全美国科技和教育界都感受到空前的挫败感。然而时间证明,以为国家工业建设培养“一枚螺丝钉”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最终败给了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体制。
大学成了“打工仔”
中国教育本来有机会重回世界主流,但1977年恢复的高考制度,考试形式实际就是把原来的科举取士的制度照搬过来。这是一种和人的成长直接冲突的考试制度,其理念就是可以用一把普通的尺子去衡量所有人。
此后,中国的高考制度,严格来说没有重大变革,只有小修小补。不论是委培制度、加分、保送、自费、公费自费并轨,整体来说虽有借鉴国外因素,但影响很小。中国跟国外学的主要是形而下的东西,请几个外教,学习一些具体的措施,但没有形而上的,就是没有理念上的学习。
造人记
童卉欣
认识L的时候,她绝对是小众人群之一,装扮类似于时下流行的“小清新”:直发,不化妆,只用吸油面纸,穿棉布裙,总戴着耳机,里面哼哼唧唧放着不知所云的调。
她严重偏科,除了英文很好,文字功底也不错。
她和整栋行政大楼格格不入,气场不符。本来嘛,L的理想生活是在远方、在路上,无奈她是独生女,大学毕业后被家人“押解”回乡,老爸的威逼,老妈的眼泪,亲朋的规劝,让她干起了万人羡慕她独厌的公务员。
才上班那会儿,领导对L挺头疼的,打扫卫生、浏览网页、接听电话,就是她全天的事儿,她对中间一项比首尾两项要认真,坐电脑前可以8小时不挪窝,一整天跟同事也说不上三句话,领导纳闷:这孩子,咋一点不像年轻人呢。
对于来人就殷勤握手倒茶、看见领导就忙前忙后的同事,L心想:唉,你们才老了。
L强大的老爸觉察到女儿心底的反抗,他随时瞅机会对L进行教育改造。某次本市来了一个国外考察团,他马上替女儿谋到随身翻译一职。L口语听力都相当不错,拜常年看英语原版电影所赐,翻译自不成问题。套装、淡妆、高跟鞋、小一字步、腋下夹着精致文件夹、不露齿的微笑,青春正盛的L被造成领导身侧的一道风景,在晚间新闻里看到爱女的L爸心满意足地笑,“你看你,这才像个女孩子,才像坐机关的,多漂亮!被社会认同才有价值啊。”
接下来,L又接了几次这样的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