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产业互动现实基础的实证的分析.doc

川渝地区产业互动现实基础的实证的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完美WORD文档DOC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值得下载!

川渝地区产业互动现实基础的实证分析 摘要: 产业互动是现阶段川渝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论题。本文在集中梳理产业互动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着重从川渝两地资源禀赋特点、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工业结构相似性、产业比较优势和产业关联情况等方面分析了产业互动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并给出最终结论。 abstract: industry interaction is a distinct topic at this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chuan-chongqing region. on the basis of carding industrial interaction theory and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sichuan and chongqing,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similarity and industr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ndustry relation to analyze the reality basis and conditions for industry interaction and gives final conclusions. 关键词:川渝地区;产业互动;产业结构 key words: sichuan-chongqing region;industry interaction;industri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137-03 0 引言 随着区域经济交往的进一步加深,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体现在各经济区域内外的产业合作、整合及竞争上,产业互动在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性日益突出。所谓产业互动,是指同一经济区域内或具有一定经济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区域间存在的彼此之间互补、共赢、互促的一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经济活动。它是产业之间存在的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依据市场规律而实现的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和互补配套的关系[1]。对川渝地区而言,良好的产业互动在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对推动该地区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并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相关文献梳理 “产业互动”问题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国外学者对于“产业互动”的研究始于产业分工与合作理论。亚当·斯密(1776)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任何区域都应该按照其绝对有力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区域交换,从而提高区域劳动生产率,增进区域利益。大卫·李嘉图(1817)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个国家应该按照比较成本进行国际分工与贸易。赫克歇尔,俄林(1933)的产品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地区分别在要素方面表现出不同的要素供给价格,以至于不同地区适合不同的产品生产活动。阿瑟·刘易斯(1978)解释了劳动密集型产业随劳动力成本变化而发生的区域分工变化;弗农(1966)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动态的眼光来解释产业区域分工的变化。杨小凯(1993)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分工与专业化逐渐深化。里昂惕夫(1953)提出了“产业关联”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新产业分工与合作理论。瓦尔拉斯(1874)提出“全部均衡理论”,为产业关联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将产业关联具体到具体的产业部门,认为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pappas and sheehan 和eswarn and kotwal从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进角度研究了产业互动问题。他们通过分析认为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制造业分工和专业化深化,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赤松要于1932年提出了以日本为领头雁,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为雁身,东盟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为雁尾的产业分工发展模式,为后来的产业转移理论奠定了基础。 国内学者对“产业互动”问题的研究探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产业互动”概念和内涵的界定。彭亮[2]认为产业互动是产业之间存在的以产业关联为基础的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种社会协作关系。吴海峰[3]认为产业的互动不仅包括产业间的要素流动还包括产业内的要素流动。产业内的要素流动包括产品渗透和产业投资两个方面。尹继东[

文档评论(0)

ygxt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