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最新农技站副站长践行群众路线事迹材料.docVIP

2015年最新农技站副站长践行群众路线事迹材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技站副站长践行群众路线事迹材料 他是一个“外乡人”,就像一粒飘来的种子,一头扎进了七井山这片高寒而贫瘠的土地,而这一扎,就是整整28年,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和心中满腔的热血都奉献在“异乡”的土壤上。“我早已把七井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这儿的老百姓当作了自己的亲人。为了这里的父老乡亲,我多做点事,无怨无悔!”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他就是xx县xx镇农技站长期坚守七井山的副站长xx。 在xx县xx镇高寒山区——七井山,说起xx,村民们都会由衷地打开“话匣子”,对他赞不绝口。“他是一个一心扑在工作上、一意为了老百姓的诚实人”是当地干部群众对他的最多评价。为了七井山的发展,为了山上百姓的富裕,xx28年如一日,扎根高山,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彰显了一名基层干部不畏艰苦、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 查治疫病 保家畜健康 今年48岁的xx,系安徽歙县人。1986年,xx从宿县农校畜牧专业毕业后,分配到xx县原七井乡农技站工作,当上了一名普通的农技干部。 “当时,七井家家户户都养猪、养牛,农户遇到家畜生病,都火急火燎地来找我。”xx说,“我在学校学的是畜牧业,他们来找我,是对我的信任,因此我也很理解他们的心情。一头猪、一条牛对一个农户来说,是一笔重要的财产,牛还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我总是二话不说,背上药箱就走。”这些年来,xx不知走过多少崎岖的山路,钻过多少低矮的猪栏,入过多少恶臭的牛棚,诊治过多少危在旦夕的家畜。 1988年,新建村老鸦宕组村民何后明家的耕牛得了严重的破伤风。xx赶到时,只见耕牛眼睛翻白,一动不动,伤口早已化脓。xx不顾牛棚里刺鼻的气味,一头钻了进去,为牛清洗伤口、消除炎症、注射药物……经过连续十多天的治疗,这头病入膏肓的耕牛奇迹般地康复了。 牛肝片吸虫病原是七井黄牛的地方病,这种病轻则使黄牛日渐消瘦,重则造成顽固性腹泻,甚至导致衰竭死亡。为掌握这种病的分布情况和防治方法,1991年,xx会同县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先后一个多月,白天各处收集牛粪,进行清洗;晚上则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检测,终于掌握了第一手全面资料。当年,xx就利用“硝氯酚”药物对七井山700多头黄牛进行了一次全面防治。此后,他还每年进行定期防治,使得这种原是地方病的黄牛病种发病率大幅降低,以致销声匿迹了。 后来,随着小型旋耕机械的推广,七井黄牛作为耕牛的用途少了,而因其肉质鲜嫩、口感好作为肉牛饲养的多了。对于有养殖意愿的农户,xx总是主动给予帮助,上门指导,并且本人长期联系当地十个养殖大户。伍村村光明组养殖户谢兴龙就是现在xx的联系户之一。“多亏了潘站长的指点和鼓励,我才有勇气进行黄牛的养殖。”这是谢兴龙经常说的一句话。谢兴龙本人手部有些残疾,2011年又发生车祸,造成下肢烫伤。面对这样一个家庭,xx经常与他谈心,鼓励他树立生产生活的信心。当获悉该户有搞养殖的想法时,xx更是不遗余力地给予指导帮助。从筹措资金到建造牛圈,从引进黄牛品种到疫情防治,xx全程参与,主动出谋划策,悉心跟踪指导。目前该户养殖了20多头黄牛,如果秋后市场行情依然很好,收益将十分可观。 推广农技 促农业增产 至今,xx还清晰地记得,刚到七井的那几年,山上还未通电,农业生产落后,老百姓种植着传统的麻稻、玉米等作物,效益十分低下,生活也十分困难。 “一定要进行良种推广,增加农业效益,改善群众生活。”xx默默对自己说,并加强了对农技知识的学习和摸索。 1987年3月,xx大胆尝试,引进了200斤既高产又耐旱的籼优63杂交稻种,但由于当地农户传统观念强,对新品种抱着怀疑态度,推广得很不理想。xx只得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工作,总算推出了70多斤稻种。在进行秧苗移植时,又遇到了问题:不少农户还像老稻种一样一把一把地插。xx急得没有办法,又只得到购买新稻种的每户田头,现场示范指导农户一根一根地插,并拍着胸脯保证,这种稻产量一定比老品种高。在老百姓依然怀疑的目光中,很快收获的季节到了。看到新稻种稻穗颗颗饱满,亩产量高出老稻种近400斤,老百姓信服了。第二年,xx调运的800斤水稻良种一售而空。 七井山山多田少,农户往往利用山地种植玉米,以弥补口粮的不足。xx在工作中发现,农户种植的老品种玉米虽然秸秆高,但不耐旱,收获时经常芯多粒少。1990年,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引进了少量掖单13号杂交玉米种,给农户试种。当年,这种玉米也喜获丰收。于是,杂交玉米良种在七井也逐步推开了。 “良种推广,必须适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让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才能推而广之。”这是xx长期从事良种推广获得的心得。 这些年来,xx先后在七井山参与推广了旱秧栽培、无性系茶叶种植、茶叶机修机采等技术。特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