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课件)论修养.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修养 《述而》第七·三 p86 章旨:孔子以不能修德、讲学、徙义、改过四事为忧,并借此勉人。 他所忧的,不是个人处境之穷达顺逆,而是有关修德讲学之事。因道德不加以修养,人格必然日加卑劣,也就有为恶的可能;学如不讲求,必不能精,则难于融会贯通,长进不大,孔子勉人要力求内在学问道德的修养。而闻义不能迁善,见义不能勇为;知道自己有不善,而不能勇于改过,这也是勉人于外在的行为上要能徙义、迁善。如果不能做到徙义、迁善,当然也就谈不上修德,而讲学亦无用。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成为一位君子。 《泰伯》第八·一一 p110 章旨:孔子戒人勿恃才而骄矜鄙吝。 能够克己复礼,便能不骄;能抱仁者之心,推己及人,便能不吝。 不矜己傲物,不悭吝财货,如此便能容人容物,建立功业。 周公如此的多才多艺,尚能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求贤才,因他能虚怀若谷,所以获得众人的赞美认同。如果他既骄且吝,则一切的才艺,都将淹没不见。 《学而》第一·七 p5  章旨:子夏教人为学从实践人伦之道入手。 克制自己本能的欲望,而能尽孝、尽忠、尽信,知识多少并不重要。当然孔门之学,并非轻视知识,而是德行为本,知识为末,以本贯末,以道德统知识,融学问于生命中,此一为学的本质并不同于一般的经验知识,这是需加以分辨清楚的。 子夏这番话正凸显了学是以成德为终极目标之义。 《子张》第一九·二一p299 本章说明了在位的君子处理过失的光明态度。当他犯过,他不会文过饰非,他会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对于别人善意的批评,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愿意诚心去检讨自己犯错的原因。因有决心改过,故不必惧人知其过。而当他真改过了,其人格也将因此次犯过的教训更为成熟。犹如日食、月食时,人们都看得见,也都仰望它恢复光明,所以能改过,不但不会降低威信,还会更加受人敬重。 人除了可以深切反省自己的过失外,也可以借重别人的经验来从事反省,所以见贤要思齐,见不贤要内自省,以避免自己亦有是恶。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正是此意。本章深刻说明了孔子教人见贤与不贤,皆可使人反省学习。 本来改过迁善,也可借助朋友的规劝诱导,发觉自己的过错,但人总习惯于听好话,对于别人的指责,却多半听不进去。所以假借外力发觉自己的过失,不如靠自己。能“自讼”,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那么便可像颜渊“不贰过”,像子路“闻过则喜”,走向良善的道路。 《里仁》第四·一四《卫灵公》第一五·一九 孔子教人不要一味追求名位,不要妄想不劳而获,要忧虑的是自己以何种才德立于此职位上。换言之,无非教人充实自我才学,实至以后,名自来归。反之, 《卫灵公》第一五·一九名实不副,无才无德,纵然求得高职高位,也难胜任, 在孔子看来,人之所以应当力学励行,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格,与他人的知否本不相干。 《卫灵公》第一五·一九 有才德的君子怕的是生前无人称扬,死后亦无人称道,所以“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名”,并非指浮名虚誉,而是指真正为人民立德、立功、立言,做出非凡贡献,为人所崇敬怀念的善名实誉。 正因疾没世而名不称,所以君子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修养品德,孜孜为善,谨言慎行,将一己所能发挥到极致,以求万世芳名。 远怨《卫灵公》第一五·一五 孔子认为远离怨尤的方法在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儒家讲“修身”,是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就是自我要求的具体表现。如果与他人发生争执,首先即需反省自己,这便是“严以律己” 《宪问》第一四·三四 孔子主张仁爱、宽恕,但是也主张人与人之间德与怨的对待要恰如其分,所以并不主张“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无以报德了。 “以怨报怨”是一种完全出于利害的考量,人给我十分怨,我一定还他十分怨,这种论斤称两的待人方式距离道德、仁爱太遥远了。 “以直报怨”则是站在道德的角度来思考,犯过的一方,一定要受到相当的惩处,才能够深切的反省,反省之后就不会再犯错,人类因而更趋于和谐、善良。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第一四·一一) 孔子认为:虽然贫穷却无怨气,很难做到;虽然富有却不骄傲,比较容易做到。这是因为贫穷者难免困于饥寒,所以有怨,若能无怨,诚属不易;而富贵者衣食丰足,富贵而不骄傲,不少人都能做到,所以说是容易的 无论是“贫而无怨”,或者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不过,功夫有“难、易”的分别罢了。唯有修养功夫深厚的人,才能有自然宽阔的心胸,即使面对贫困,依旧坚守正道。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②。”(《里仁》第四·一二) 利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问题是取利之前,是否应注意到“义”,如果不管义利之辨,一心只想到利,利就是那么一份,每个人都想要,势必你争我夺,这样当然会招致许多的怨恨。 我们不能一味求利,一切都以利为目标,如果一切行为都以利为目标,那就

文档评论(0)

新起点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