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歷史地震資料探討1935年及1941年主餘震序列.docVIP

利用歷史地震資料探討1935年及1941年主餘震序列.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利用歷史地震資料探討1935年及1941年主餘震序列.doc

利用歷史地震資料探討1935年及1941年主餘震序列 賴雅娟1 黃柏壽2 顏宏元1,2 陳國誠2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所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 前言 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芮氏規模(ML) 7.1,發生在大安溪中游,,該地震地表錯動分成兩部分,一為南方的屯子腳斷層,一為震央北方的獅潭斷層,地表錯動嚴重,造成台灣地區嚴重的地震災害。1941年中埔地震芮氏規模(ML) 7.1,發生在嘉義地區,伴隨大規模的山崩。這兩個歷史地震,都造成相當嚴重的災情,且在地體構造上具重要意義,但由於早期地震儀器缺乏,地震資料有限,對於歷史災害地震的瞭解、研究非常有限,我們希望藉由現今較佳的研究方法、完備的地震資料及豐富的地震知識重新、瞭解並檢驗重大災害歷史地震。 方法 由於早期地震資料時間系統不一致,無法直接使用P波到時計算震源位置,本文僅利用台灣總督廳(1936,1942)所記錄的S-P波時間差,計算震源位置。本篇文章利用格點搜尋方式計算震源可能位置,方法為將可能的震源區域,劃分成無數的小格點,計算每一格點至各測站的理論S-P波時間差,再與觀測值比較,計算兩者的平均殘差值。當計算的格點愈接近震源位置時,理論S-P波時間差與觀測值的殘差值會愈小,平均殘差最小值所在格點,即為最可能的震源位置。本研究水平計算範圍為東經119~123度,北緯21~25度,格點間距為0.01度。深度計算範圍為地表至30公里,格點間距1公里。 結果與討論 分析歷史地震主餘震系列,為降低速度構造的不確定性,首先利用1999年震央位置與歷史地震非常接近的數個地震資料,作為參考地震。將這些參考地震的S-P time,代入不同的速度構造計算震源位置,測試最符合該地區資料的地層速度構造。由於參考地震的資料非常完整,氣象局所求震源位置已受良好控制,所以不同速度模型的震源位置與氣象局震源位置的差異,雖然會受計算方法的影響,但大部分來自不適當的速度構造。當使用的地層構造愈適當時,重新計算的震源位置與氣象局原始震源位置差異會愈小。再利用各測站理論與觀測S-P波時間差的平均走時殘差作為各測站的走時修正。 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台灣總督廳由S-P time等線圖推求震源位置為東經 120度49分北緯24度21分。該地震由12個參考地震(0.2度,深度0-10公里, ML 4-5)所得最佳速度模型為ModelⅠ(表一a)S-P time計算震源位置。主震位置為北緯24度31分,東經 120度75分,位總督廳所定位置西北,比對震度分佈情形總督廳所定位置較為符合。利用理論到時與觀測值比較(圖一),1935年主震到時資料有明顯的誤差,可能原因為主震起始點破裂時,P波到時雖被紀錄,但S波到時易被其他較大的破裂波形影響不易觀察,而誤將較大破裂造成的S波當成起始破裂的到時,誤差可達數秒,因此在本文中1935年新竹地震主震位置不予採用。該地震餘震序列從4月日延續至七月下旬,可計算餘震(S-P time 資料三個以上)40個,分佈情形如圖二。 1941年中埔地震,台灣總督廳紀錄震央位置為東經120度30分北緯23度25分,深度10公里。利用1999年與該地震震源位置非常接近(0.2度,深度5-17公里, ML 4-5)的9個參考地震,求得符合的速度構造Model Ⅱ(表一b)S-P time推求為震央位置為東經120度30分北緯23度13.8分,震源深度15公里。可計算餘震共47個餘震分佈在主震附近,但多集中在主震東側(圖三)。 參考文獻 台北觀測所,1936,新竹-台中烈震報告,160頁。 台灣總督府氣象廳,1942,嘉義地方烈震報告,227頁。 Huang, B. S., T. L. Teng, C. C. Liu and T. C. Shin, Excitation of Short-Period Surface Wave in Taiwan by the Hyogo-ken Nanbu Earthquake of January 17, 1995, J. Phys. Earth, 44, 419-427, 1996. Yeh, Y. H. and Y. B. Tsai, Crustal structure of central Taiwan from inversion of P-wave arrival times, Bull. Inst. Earth, Academia Sinica, 1, 83-102, 1981. 圖一、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震央位置。利用S-P time所得震央位置(星號)位於台灣總督廳推求位置(方塊)西北方。圖中三角形代表主震的測站分佈,右側上、下數字分別代表S-P time觀測值及利用總督廳震央位置計算的理論值。 (a) ModelⅠ

文档评论(0)

天马行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