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师 说 韩 愈 解题 师说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 老师的职责是什么? 为什么要从师? 从师的原则是怎样的? 文章结构一览表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 【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择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3、被动句: 4、倒装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道之所寸,师之所存也。/彼童子之师……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不拘于时 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之 (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2.指示代词,这,此。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 久之 6.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翻译为“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三)动词,到……去。 (四)复音虚词之类,【之属】,【之徒】,【之流】等。这类词基本同义,“之”似有“这”之义。可根据上下文翻译为“这一类”“这一批”“这一群”等。 则:(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也 (一)句末语气词(表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古之人不余欺也。 4. 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谁得而族灭也? 5.表示祈使语气。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或舒缓语气。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者】(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言之,貌若甚戚者 4.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是”。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语文资料】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常错字字形训练课件.ppt
- 【高中语文资料】2014年《南方新课堂·高考总复习》语文-备考资料.DOC
- 【高中语文资料】2014年《南方新课堂·高考总复习》语文-答案.DOC
- 【高中语文资料】2014年《南方新课堂·高考总复习》语文-目录.ppt
- 【高中语文资料】2014年《南方新课堂·高考总复习》语文-习题集.DOC
- 【高中语文资料】:《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1.doc
- 【高中语文资料】赤壁赋.ppt
- 【高中语文资料】高一语文课件-2.7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课件(粤教版必修2).ppt
- 【高中语文资料】高一语文课件-3.11 《渐》 课件(粤教版必修2).ppt
- 【高中语文资料】高一语文课件-3.12 《鱼书》 课件(粤教版必修2).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