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川西高原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研究
罗成德 王付军
(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乐山614000)
摘 要:川西高原位于四川省西部,由丘状高原与山原、峡谷区两部分组成。本区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分布广、数量多、品位高、独特性强,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关键词:川西高原;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P96 文献标示码:A:
川西高原位于四川省西部。广义的川西高原,包括两部分:北部的丘状高原,即狭义的高原部分;南部的山原与峡谷并存的横断山区北部部分。它的东部边界是北起龙门山,往南经大渡河、小相岭、锦屏山,到白林山一线[1]。区域范围在27o10'~34o19'N,97o21'~106o3'E间,面积约27万km2,占四川全省面积的一半以上。南北两部分的分界大致沿稻城—理塘—雅江—马尔康—羊拱山—岷山一线。北部包括沙鲁里丘状高原、石渠、色达丘状高原和阿坝高原,三者合称川西北高原;南部则由一系列山河并列的山原、山地和峡谷组成(图1)。川西高原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国家地理》评选)7处,尚有众多地质、地貌奇观,具有品位极高的旅游价值。本文拟就川西高原的地质基础、地貌特征、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评价,以及开发旅游应重视的问题进行研究。
1 川西高原的地质基础
1.1 演变急剧的地质历史过程
元古代川西是岛弧前的盆地与海沟,由于板块碰撞,火山活动强烈,在泸定桥头等地留下了特殊的地质现象蛇绿岩套,它具有较高的科考旅游价值。进入早古生代,川西是浅海盆地,薄弱的地壳带来强烈的基性岩浆喷发,尤其金沙江一带;同时持续的地壳下沉,形成了巨厚的复理石建造。晚古生代,特提斯大洋边沿的巴颜喀海盆从北部伸入本区,形成了深海到浅海的泥质、石灰质的沉积;其末期的二叠纪到来时,地壳活动进一步强烈,东部出现了一条几乎贯穿南北的裂谷,不止金沙江一带有火山活动,而且从东到西,从陆地到海洋,到处都有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其厚度有的地方达到3000m,形成了一些可供观赏的玄武岩柱状节理与枕状构造。中生代开始,全球泛大陆逐步解体,特提斯大洋走向关闭,三叠纪时在印支运动作用下,本区变成宽阔的浅海,在鲜水河海底裂谷带有大量玄武岩喷发,形成今天可以见到的竹庆、炉霍一带特殊的地质地貌景观火山混杂堆积;金沙江一带则是陆间裂谷,有了中酸性岩浆喷出[2]。侏罗纪时,本区因南来的大洋板块的挤压带来的燕山运动,成为山地,以后白垩纪到第三纪时期本区经历了漫长时期的准平原化,但随着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的俯冲,形成的喜马拉雅运动,促使本区地壳持续上升,第三纪末的上新世时,雏形的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的川西高原已形成,海拔达到1000m;到中更新世高度达到3000m,冰川、冻土开始出现,同时南部开始河流的大切割,逐步形成可观的山原、峡谷;到全新世,川西大部分已上升到4000m以上,并出现了一大批极高山。地壳上升的同时,在印度板块北推挤压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大量的断裂和向东南、南推进的弧形构造,以及区域浅变质岩石。
以浅变质三叠系为主的出露地层
川西高原出露地层以三叠系为主,它覆盖了川西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其厚度普遍在10000m及其以上,中部尤厚,雅江一带最厚达到34000m,东部薄的地方也大于1000m。它们的沉积相,由于受大地构造位置的制约,各地表现不一。从早中期的浅海、潮间相或深水软泥相,到晚期由于海水由东到西逐步退却,变为滨海相、河湖相,以至大部分成为剥蚀的陆地,西部的金沙江一带持续有火山喷发物沉积,东部则有陆相火山喷发。这些沉积物,及下覆的更早各地质时代的沉积物,经历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尤其是喜马拉雅运动,都产生变质,变成了以浅变质的板岩、千枚岩、大理岩、蚀变玄武岩等为主的广泛分布于川西高原的岩石[3]。它们都具有片理构造,当地古代居民正是利用这些片石,建筑了高达二三十米的碉楼、石渠号称“草原长城”的石经墙、无处不在的玛尼堆,以及炉霍充古的石棺葬。它们构成了川西高原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西部的金沙江畔有古生界总厚大于7000m的板岩、千枚岩、火山岩夹有碳酸盐岩的地层;东部上古生界有厚2000m以上的碳酸盐岩的地层;南部有厚近4000m的古生界碳酸岩地层,它们加上三叠系的石灰岩(东部可达1474m),是构成喀斯特地貌的雄厚基础。南部和金沙江畔有各时代以玄武岩为主的火山喷出岩分布,岩柱观赏地貌的物质基础。
网格状断裂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的地质构造
川西高原地壳破碎,由于印度板块对亚欧板块的挤压,在川西一带形成以NW、NE和N-S方向为主的断裂。NW向,如鲜水河断裂带、理塘断裂带;NE向,如龙门山断裂带、九龙断裂带;N-S向,如金沙江断裂带、甘孜—理塘断裂带、松潘断裂带。NW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