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非同步学习活动与教材特性探讨.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非同步學習活動與教材特性的探討 An Exploration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黃武元 張宸彬 施勝忠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wyhwang@nknucc.nknu.edu.tw 非同步教學系統要提供適性化的教材,除了考慮學習者的特性外,還必須考量教材特性與學習活動對學習行為的影響。因此,本篇文章探討非同步教材特性與學習活動,試圖以學習歷程資料為依據,有系統的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們將探討多項學習活動與教材特性對學習的影響,包含作業,考試,面授,教材內容難易度等。若教材特性與學習活動,能以學習歷程資料為基礎,分析得到其對學習行為的影響,則可以提供教師設計或修改教學系統的重要參考指標。 關鍵字:教材特性,學習活動,學習時間分佈,學習歷程 It is important for asynchronous learning system to tak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into account. Thus,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 then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learning behavior based on the learning profile. According to their relationship, asynchronous learning system could provide adaptive activities and material that is suitable for learners. Several learning activities such as homework, test and face-to-face teaching are designed and investigated their effects to learning behavior. The learning profile could be employed and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to obtain the learning effect of activities and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helpful for teachers to design and modify the teaching systems. 研究背景與相關文獻 非同步的學習打破傳統教室教學的限制,讓教學環境產生了重大的變革,藉由資訊科技的幫助,非同步的學習環境可以一五一十把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時間記錄下來,這些被記錄的資料就是學習歷程的重要依據。Jonassen(1996)提出學習歷程中,包含各種資訊可以用來做學習結果的統計與分析,這些重要的資訊包括學習者的作品、多媒體的基礎知識或任何可以呈現學習者知識的組合,因此,學習評量不再侷限於教師所設計的測驗與活動,而且還必須考量學習者的學習特性。Cross Angelo(1988)認為學習時間與行為的紀錄,可以當做認知學習的結果,其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每隔10或15分鐘,記錄其學習時間與內容,以當做學習評量的依據。洪明洲(1999)提出學習進度的追蹤非常重要,也是把其列為評量學習結果的重要依據,如何對學習進度有詳細的掌控,學習者的學習內容與時間的紀錄,是不可或缺。Moore(1996)認為大部分的非同步學習都是屬於自願型,因此,學習習慣與時間的分析,包含學習時間分佈、學習的教材部分,學習的次數與多寡等,是非常重要的評量方式之一,因為它能顯示學習者心目中最重要的學習部分與真實的學習行為。 傳統教室的教學,由於師生的懸殊比例,使得真正的適性(適合個人特性)學習很難實現,而非同步遠距教學可以提供適合個別化的學習(Smith, 1982; Jonassen, 1996; Hill, 1997),因為每一位學習者有個別的帳號登入學習系統,且其個別學習歷程的資訊也被記錄,所以可以根據其學習歷程的資訊給予不同的學習內容與環境,達到真正的適性學習。 研究目的與理論基礎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為了探討各種不同的學習活動,會如何影響學習動機?除此之外,也以學習者的學習歷程為依據,研究教材的特性。 學習活動與學習動機 網路課程的設計,除了良好教材的內容與結構外,還需強調互動性(Moor

文档评论(0)

bhy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