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毕 业 设 计
题目 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 系别 机电工程系 专业 机械设计与制造 班级 机制0903 姓名 王朋云 学号 0940335 指导教师 日期 2011年9月 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
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设计要求:
运输带拉力 F = 3400 N
运输带速度 V = 1.3 m/s
卷筒直径 D = 320 mm
滚筒及运输带效率 η=0.94 。要求电动机长期连续运转,载荷不变或很少变化。电动机的额定功率Ped稍大于电动机工作功率Pd。工作时,载荷有轻微冲击。室内工作,水份和灰份为正常状态,产品生产批量为成批生产,允许总速比误差为 ±4%,要求齿轮使用寿命为10年,传动比准确,有足够大的强度,两班工作制,轴承使用寿命不小于15000小时,要求轴有较大刚度,试设计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设计进度要求:
第一周:熟悉题目,收集资料,理解题目,借取一些工具书。
第二周:完成减速器的设计及整理计算的数据,为下步图形的绘制做准备。
第三周:完成了减速器的设计及整理计算的数据。
第四周:按照上一阶段所计算的数据,完成零部件的CAD的绘制。
第五周:根据设计和图形绘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撰写论文,完成了论文的撰写。
第六周:修改、打印论文,完成。
指导教师(签名):
摘 要
齿轮传动是现代机械中应用最广的一种传动形式。它的主要优点是:
① 瞬时传动比恒定、工作平稳、传动准确可靠,可传递空间任意两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
② 适用的功率和速度范围广;
③ 传动效率高,η=0.92-0.98;
④ 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
⑤ 外轮廓尺寸小、结构紧凑。由齿轮、轴、轴承及箱体组成的齿轮减速器,用于原动机和工作机或执行机构之间,起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齿轮减速器的特点是效率高、寿命长、维护简便,因而应用极为广泛。8~10,作此限制主要为避免外廓尺寸过大。若要求i10时,就应采用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i:8~50及高、低速级的中心距总和为250~400mm的情况下。——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过程。首先进行了传动方案的评述,选择齿轮减速器作为传动装置,然后进行减速器的设计计算(包括选择电动机、设计齿轮传动、轴的结构设计、选择并验算滚动轴承、选择并验算联轴器、校核平键联接、选择齿轮传动和轴承的润滑方式九部分内容)。运用AutoCAD软件进行齿轮减速器的二维平面设计,完成齿轮减速器的二维平面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
关键词:齿轮啮合 轴传动 传动比 传动效率
目 录
摘 要 II
1 传动装置总体设计 2
1.1传动简图 2
1.2 拟定传动方案 3
1.3 选择电动机 3
1.4 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及其分配 4
1.5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及动力参数 4
2 设计计算传动零件 6
2.1 高速齿轮组的设计与强度校核 6
2.2 高速齿轮组的结构设计 9
2.3 低速齿轮组的设计与强度校核 10
2.4 低速齿轮组的结构设计 13
2.5 校验传动比 13
3 设计计算轴 14
3.1 低速轴的设计与计算 14
3.2 中间轴的设计与计算 15
3.3 高速轴的设计与计算 15
4 键联接,润滑方式,润滑剂牌号及密封件的选择 23
4.1选择和校验键联接 23
4.2齿轮的润滑 23
4.3滚动轴承的润滑 24
4.4 润滑油的选择 24
4.5密封方法的选取 24
结论.......................................................................27
致谢.......................................................................28
参考文献...................................................................29
附录.......................................................................3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