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本文档下载自HYPERLINK 360文档中心,更多免费文档请访问网址
HYPERLINK /doc/info-55ea1962ddccda38376bafce.html /doc/info-55ea1962ddccda38376bafce.html
近年化学竞赛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试题赏析
2010年,第2期化学竞赛53
近年化学竞赛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试题赏析
蔡秀忠
(扬州中学,江苏扬州225002)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2-0053-03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B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应用是中学化学必备的核心知识,以此作载体考查参赛者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分析、自学及综合应用能力是中学化学竞赛的热点试题之一。
的配合作用会影响氧化性还原性这一知识,可顺利解决问题(2)、
(3)。
[答案](1)SnCl2 2HCl=SnCl42- 2H
浓HCl的作用是抑制SnCl2水解,防止生成
1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
例1.[第23届全国竞赛(省级赛区)第2题]下列各实验中需用浓HCl而不能用稀HCl溶液,写出反应方程式并阐明理由。
(1)配制SnCl2溶液时,将SnCl2(s)溶于浓HCl后再加水冲稀。
(2)加热MnO2的浓HCl溶液制取氯气。(3)需用浓HCl溶液配制王水才能溶解金。
Sn(OH)Cl和形成SnCl42-。
(2)MnO2 4HCl=MnCl2 Cl2↑ 2H2O
加浓HCl利于升高MnO2氧化的电位,降低Cl-还
原的电位,使反应正向进行。
(3)Au HNO3 4HCl=HAuCl4 NO↑ 2H2O加浓HCl利于形成AuCl4-,降低Au的还原电位,提高硝酸的氧化电位,使反应正向进行。
[点评]本题从中学化学常见实验事实出发,
主要考查方程式书写,涉及水解平衡、配合平衡和介质对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影响,问题平实,凸显基础。
[3]韩启德.北大“赛先生”讲坛·现代医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16~28.
[4]雷·斯潘根贝格(美)等著,郭奕玲等译.科学的旅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9~92,284~289,364~370.
[解析]中学教材中有“配制FeCl3溶液时,将FeCl3(s)溶于浓HCl后再加水冲稀”的知识,稍作迁
移,即可解答问题(1);应用溶液中的H 浓度、Cl-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全世界许多实验室都曾试图寻找新的霉菌以探求获得更多的抗菌素,后来,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先后被发现。著名细菌学家瓦克斯曼(SelmanWaksman,1888-
○○○○○○○○○○○○○○○○○○○○○○○○○○○○○○○○○○○○○○○○○○○○○○○○○○○○○○○○○
[5]郭正谊,罗京生等.科学的发现[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291~386.
1973)因1943年发现链霉素而于1952年获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以青霉素为代表的各种抗菌素的发现与医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健康,使美国在
[6]LucyPrydeEubanesCatherineH.Middlecamp(美)等著,段连运等译,林国强审校.化学与社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945年至1955年间,肺炎和流行性感冒死亡率下
降了47%,梅毒的死亡率下降了78%,白喉死亡率下降了92%。
传染病还有另一种病原体—病毒,病毒的发现、种类及抗病毒药等的相关内容,本文不再详叙。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7.
403~405.
[7]贝恩德·舒(德)著,张社蚕译.大科学家50[M].北京:三联书店,2008:142~167.
[8]金松寿,毛瑞文.化学知识的活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107~109.
[9]方舟子.“六○六”的真实故事[J].北京:中国青年报,2005:7.20.[10]周志华.生活·社会·化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1~115.
[11]梁英豪.科学技术辞典·化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208~209.
[12]袁越.医海钩沉-青霉素的发现[J].北京:三联生活周刊,2006(44):128.
[13]曹波,李鹏.奇迹药物青霉素[J].上海:化学教学,2007(4)quot;48~49.
[2]江苏教育出版社等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化学(选修化学与生活).南京:凤凰出版社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71.
54化学教学2010年,第2期
例2.[第22届全国竞赛(省级赛区)第2题]化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