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讲 自然美与社会美 第一节:自然美 1、关于自然美的说法 ① 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是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如:山水花鸟的美; ② 自然美被当作人和人的生活暗示,在人看来才是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 ③ 自然本身不可能有美,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 黑格尔的观点。 2、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①从自然美产生和发展的总过程来看,自然美领域的逐渐扩大是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 如:狩猎民族→动物作图腾;临水而居的部落→鱼或蛙作图腾等;农耕社会→装饰题材的出现;秦汉→山水美→山水诗、山水画等 ; ② 自然既是物质生活的对象,又是精神生活的对象、审美对象;如:生活生存的来源、精神领域的审美对象→中国美学中的“境界、意境”等。 3、自然美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 ①自然的分类: 人造自然 ←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劳动成为人与自然结合的纽带; 自然而然→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天空、大海、森林等→审美对象的自然 。 ③ 自然美的某些特征还可以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如:中国美学范畴中的比德说,君子→←菊花、兰花、莲花、玉等; 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 ④ 自然事物与生活的联系,还表现在同一自然事物的同一自然属性,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成为美的或是丑的。 如:老虎↗美的(雄健、威猛) ↘丑的 (老虎吃人) 4、自然美重在形式、自然特征的审美意义 ① 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色彩、形状、质感等感性特征,审美主体的感情。 ② 自然美的形成与民族历史文化、人类的生活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中国顺应自然、崇尚自然,重体现; 西方则征服自然、重表现。 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黄山的奇特、峨嵋的秀丽、青城的幽深、滇池的开阔等。 5、自然美在美育上的意义 ① 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激发欣赏的自豪感、爱国情怀; 如:江山如此多娇 ②自然美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寄托自己的理想 。如:李白的诗、苏轼的词、王维的诗中的自然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等。 第二节:社会美 1、社会美的概论:社会生活中的美,根源于实践,最直接表现实践; ①表现在作为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对人的自由创造的积极肯定 ; ②表现在劳动产品上→棉花到棉布到服装。 ③社会美与自然美往往集合在一起。 2、社会美重在内容 ① 人物形象美重人物的性格、内在品质等;→时代的精神追求; ② 内在美通过外在的形象来表现,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③ 人物的情感还从体态动作上、语言声调上表现出来,如:戏剧中人物的塑造。 ④ 人物的形象美来体现在服饰上→民族、职业、地位、爱好等内容,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巴黎圣母院》中描述的四种人物。 杨柳依依 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黄山四绝:奇松、怪石、日出、云海。 社会美的表现 1、对人自由创造的 积极肯定,如:英雄 先进人物等。 2、人类的劳动产品 上的体现,劳动实践 的产物。 3、社会美与自然美 结合的部分。 先进 人物 形象 、英 雄。 孟 二 冬 棉 花 棉 布 服 装 三峡大坝 * * 自然美的存在 方式和内容 1、自然事物 本身的属性。 2、自然在人类 生活中的 折射和寓意。 3、自然物相对 主体观照的心灵 情感来体现的。 自 然 本 身 的 美 花 鸟 的 美 人在其中 的自然美 心灵折射 的自然美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其中反映出了 诗人在月夜发出的 人生叹谓和感慨。 心灵折射 的自然美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 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对月亮物象的 审美感受。 心灵情感的折射的 自然美 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由自然山水的流逝感慨岁月的无情和 人生的短暂,抒发情怀。 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现出 面对匆匆的流水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狩猎民族的 生存方式 决定他们的 生存的 状况。 他们意识到了动物的繁衍 多少直接决定了他们生存 下去的命运,在精神上就期盼 动物的繁殖快而多。 临水而居的民族 的生存所在蛙、鱼 的丰富。 他们意识到生存的保障在于 水中鱼、蛙的繁殖快而多。 形成了一种精神的期盼。 农耕民族的生存方式 依赖畜力 他们意识到与他们朝夕相处 的牲畜的强壮是他们生存好 坏的直接的因素,期盼 动物繁殖多。 人类 社会 精神 的需求 对象 中产 生自 然 美 。 山水诗歌、山水画等 自然的分类 人造自然:人为改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