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论管理——事业理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鲁克论管理——事业理论 德鲁克论管理——事业理论 (一) 什么是“事业理论? p/L` -- 时尚数码,时尚人生  3{J3? 直到不久前——不会早于40年代后期,或50年代前期——我们还不曾拥有今天流行的那 ?Z EVA)、基准法、再 ?_zXgl ?l5l 外,设计它们的初衷都在于以不同的方式解决早已存在的问题。它们属于那种告诉人们 ?$nq “如何做”的工具。 ?\ku   然而,今天经理们越来越频繁地面对的问题却是“做什么”,特别是那些已经取得 ? 长期成功的大公司。问题都是极其相似的:昨天还是行业明星,今天却处于停滞不前和 ?{RO}P 意志消沉的困境。它们遭遇了各种麻烦,往往似乎已经陷入无法控制的危机中 jzZDH# 这一现象绝非仅限于美国,它在日本、德国、比利时、法国和意大利、瑞典同样存在,甚至连非工 ?} 商业组织——工会、政府机构、医院、博物馆和教会也不例外。事实上,在后面那些领 ?xon= 域中,情况看起来更加棘手。 ?R   上述种种危机的根源几乎都不在技能方面,甚至也不是因为做了错事而造成的。事 ?Bg8L 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做了正确的但却是无效的工作。怎样解释这种明显的矛 ?dVV-Ip 盾呢?问题在于当初建立和运行组织所依赖的假设已经失去了现实性。正是这些假设塑 ?{0od 造了组织的行为,提供指导其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并就何种结果对组织具有意义 ?J9j 的问题作出规定。这些假设包括如何看待市场,如何鉴别顾客和竞争者以及他们的价值 ?3 和行为;包括对技术及其发展的态度,对本公司的优势和弱点的认识等等。这些假设指 ?q}Gnc 出公司为什么能够赚钱。我称之为公司的“事业理论”。 ?f@Vu   每一个组织,无论其是否为商业性的,都会形成自己的事业理论。应该说,一个具 ?ZOcaz 有清晰、一致和目标集中的特点的有效理论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例如,在1809年,德 N 国政治家和学者洪堡就是凭借着一套关于大学的激进理论创立了柏林大学。在此后长达 ? 100年的时间里,直至希特勒上台前,他的理论决定了德国大学的面貌,特别是在学术和 ?xN^ 1870年,德意志银行的创始人和首任总裁,第一位全能银行家, ?+* ?|}EFJ8 式将停留在农业社会中的四分五裂的德国统一起来。经过20年的苦心经营,德意志银行 ?b ?;,4n 战、通货膨胀和希特勒的破坏,始终未有动摇。同样,在19世纪70年代,三菱公司借助 ?Z 10年时间里成为新兴的日本工商业的领导者 ?EF^`xl 20年的时间里又成为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 ?y IBM这样的在20世纪后半叶里统治了美国经 ?/ ?tI=_J 大型成功企业中所出现的困难,其症结就在于他们的事业理论过时了。+: 德鲁克论管理——事业理论 (二) 市场的隐含潜力对? GT67 -- 时尚数码,时尚人生  |?F 每每当大型组织——特别是那些取得多年成功的组织——陷入困境时,人们总会将其归 ?YyxVBo 罪于员工的懒惰、自满情绪、骄傲自大、臃肿的官僚体制。这些解释看上去有道理吗? ?sE-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实际上它们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很少切中问题的要害。试 ?$)a! 看两个近来最引人注目的例于,IBM和通用汽车公司。它们都是被指责为“自满的官僚主 ?@^ ?\}9   早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初期,IBM就已经将计算机电子化列为遵奉不渝的信条。IBM WA?J 深信,这一产业的方向是建立大型的计算机中心站,可以同时容纳数量极多的使用者同 ?+oe@ 时运算的超功能中央处理器。各项因素——经济的、信息处理的逻辑、技术——似乎都 ?fE-,!b 有利于这一信条。谁也料不到的是,几乎在一夜之间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在 ?:P9 中心站和以大型中央处理器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即将建成之际,两个年轻人装配出了第一 ?6 台个人电脑。每一家计算机生产厂一商都知道,生产个人电脑的观念是荒谬的。个人电 ?6I? 脑在记忆量、数据库、运算速度和计算能力方面都有很多局限,几乎不可能取得成功。 ?9a-\% 事实上,厂商们都认为个人电脑是行不通的。这一结论来自施乐公司,该公司的一个小 ?k 组曾制造出第一台PC机,但没有再往下做。然而,当那个像私生子一样的怪物——首先 ?[ ?8tYH 悦之情。 ? _   在历史上,大型的成功企业在面对这种局面时所做出的反应几乎是无一例外地拒绝 ?|E 承认现实,“这是一种愚蠢的时髦玩意儿,不出三年就会从市场上消失”,当年蔡斯公 ?ds4`Sc 司总裁在看到1888年柯达公司的新产品时就是这样讲的,当时这家德国公司在世界照相 ?J 1个世纪后IBM在计算机市场中的地位一样。对于个人电脑的崛起, ?rUL Con

文档评论(0)

bhy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