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28 卷 第 5 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ol.28 No.5
2009 年 5 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May ,2009
热力耦合作用下花岗岩流变模型的本构关系研究
1 1,2 2 1 1
郤保平 ,赵阳升 ,万志军 ,赵金昌 ,王 毅
(1. 太原理工大学 采矿工艺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24 ;2. 中国矿业大学 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摘要:热力耦合作用下岩石的微观结构的变化是引起宏观力学变化的主要原因,从热力耦合作用下花岗岩的流变
机制研究出发,建立热力耦合作用下花岗岩的流变模型,从而推导流变本构方程是一种可行的方法。通过热力耦
合作用下花岗岩的流变机制研究可知:(1) 花岗岩是一种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具有多晶复合介质特点的脆性坚硬岩
石,具有很大的非均质性,内部微观结构可分为晶粒、晶粒边界、晶间胶结物及晶间孔隙,这样的组分和结构将
决定花岗岩在热力耦合作用下的流变特性。(2) 热力耦合作用下花岗岩流变现象主要是热力耦合作用下岩体内晶
间胶结物及晶粒内部产生的位错及微破裂过程,即温度产生的热破裂和应力产生损伤破裂的复合破裂过程,微观
结构上的变化使得标志着热力耦合作用下宏观力学特性的力学参数成为温度的函数。因此,将岩石现象流变学与
物理流变学结合起来,提出热力耦合作用下岩石热黏弹塑性流变元件力学元件,在广义西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热
力耦合作用下花岗岩流变模型,推导出可描述 150 MPa 及 600 ℃以内花岗岩的流变本构方程,用试验结果验证了
其适用性和合理性。热力耦合作用下花岗岩流变模型的本构方程的建立为高温岩体地热开发钻井施工及其稳定性
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岩石力学;热力耦合作用;花岗岩;流变机制;流变模型;本构方程
中图分类号:TU 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6915(2009)05 –0956 –12
STUDY OF CONSTITUTIVE EQUATION OF GRANITE RHEOLOGICAL
MODEL WITH THERMO-MECHANICAL COUPLING EFFECTS
1 1,2 2 1 1
XI Baoping ,ZHAO Yangsheng ,WAN Zhijun ,ZHAO Jinchang ,WANG Yi
(1. Institute of Mining Technology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Shanxi 030024,China;
2. School of Mining and Safety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Jiangsu 221008 ,China)
Abstract :The change of rock microstructure with thermo-mechanical coupling effects is the main cause for
transformation of macroscopic mechanics of rock. The rheological mechanism of granite with thermo-mechanical
coupling effects ;and rheological model o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