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节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1讲 诸子百家思想
1.(2013·湖南省五市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
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
③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④儒道两家的观点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1)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本身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加以探究。(120字左右)
2.(2013·长沙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互乡是一个风俗恶劣的地方,人们一般不和这个地方的人打交道,但是,该地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疑惑。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揪着别人的辫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进步,过去的就不要提了。”
材料二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主张?请简要分析。
(2)材料二中孟子提出“不屑之教”,和材料一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⑤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⑥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⑦,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⑧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②语(yù):动词,告诉。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ù)。与:从,跟。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渤然:兴起的样子。“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由:同“犹”,好像,如同。
(1)孟子素以善辩著称,孟子在上述文字中,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就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定天下”主张的理解。
4.(2014·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朱熹集注:夫,音扶。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状仁之体,莫切于此。譬,喻也。方,术也。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于此勉焉,则有以胜其入欲之私,而全其天理之公矣。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1)请简要回答以上选段中儒家关于“仁”的观点。
(2)请针对以上儒家关于“仁”的任意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阐述。
1.(2013·湖南省长沙四县一市高三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
御孙谏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管子·禁藏》)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
【注】孙: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顺,这里的意思是“越礼”。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甚:极端。奢:奢侈。泰:通“太”,过分。
(1)由前四则可以看出,古代圣贤是如何看待“俭”的?
(2)结合后两则,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当今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节俭。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周易》)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韩非子》)
(1)两则材料共同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孔子和韩非子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强调这一道理?
(2)请就以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4南通三调】江苏省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doc
- 【2014普陀二模】上海市普陀区2014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调研(二模)语文试卷.doc
- 【2014青岛二模】山东省青岛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自评(二模)语文试卷.doc
- 【2014青岛市一模】山东省青岛市2014届高三3月统一质量检测语文试卷.doc
- 【2014山东日照二模】山东省日照市2014届高三5月校际联合检测(二模)语文试题.doc
- 【2014汕头二模】广东省汕头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
- 【2014深圳二模】广东省深圳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
- 【2014松江三模】上海市松江区2014届高三三模冲刺试卷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
- 【2014唐山二模】河北省唐山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
- 【2014潍坊市一模】山东省潍坊市2014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
-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5章第1节 散文阅读(含新题详解).doc
-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4章第4节 科普文章阅读(含新题详解)Word版含答案.doc
-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4章第4节 科普文章阅读(含新题详解).doc
-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4章第3节 传记阅读(含新题详解)Word版含答案.doc
-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4章第3节 传记阅读(含新题详解).doc
-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4章第2节 新闻、报告阅读(含新题详解).doc
-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4章第1节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新题详解).doc
-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3章第5节 古诗文默写(含新题详解).doc
-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3章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含新题详解).doc
-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3章第3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含新题详解).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