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田歌自古非知田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他的《书王晋卿作〈烟江叠嶂图〉》一诗中这样写道:
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画山何必山中人?田歌自古非知田。
这是苏轼给他的好友王晋卿所作的画《烟江叠嶂图》所配的诗。诗的前二句称赞王晋卿的画水平高超,但在后二句,苏轼却以此引发了他的文艺观点。苏轼认为,就王晋卿的这幅《烟江叠嶂图》画得好来说,那么,要画山,何必一定要山中人才行呢?不是生活在山里的人不也同样能将山画得如此形肖逼真吗?而那些自古以来善于写田歌(此可泛指民歌)的人,从来都是不懂得该如何种田的。
苏轼的这二句话引发的文艺理论观点虽然很简单,但却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观点形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因为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发展史上,梁代钟嵘就曾经提出了社会生活影响人的创作的问题,他认为“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寒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凡此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说到底,就是文艺必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同时又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问题。这一观点可以说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因而就被历代批评家、理论家所掌握所运用。比如明代茅坤,在其《龚秀州尚友堂诗序》中就这样说:
世所谓能诗者,大由迁臣羁旅,幽人骚客。不然,彼或其挟隽材、负盛气之士,出而曳龟佩鱼,按节拥旄,内之则省闼,外之则边缴,而悲歌慷慨、宴酣淋漓。以诗声相雄长。故其言虽工,而要非《三百》之遗也。
茅坤认为,世间真正能写诗的人,都是那些贬谪的官员或羁留在外的人,或者是那些不得志的幽人骚客,即这些人有真正的生活感情。而那些整天出入宫廷,端坐公堂,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官员们,虽然谈起来激昂慷慨,以吟诗一比高下,但却脱离了《三百》(即《诗经》)创作传统,因而也就不能写出好诗来,也就不是什么真正能写诗的人。这种观点,可以说描述了艺术创作的真谛。
那么,苏轼的观点是否错了呢?
其实并不然。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体味一番,苏轼的观点也同样是正确的。这是因为苏轼讲的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艺术加工的问题。对于创作而言,没有生活实践,没有切身感受固然不行,但仅有生活实践、切身感受而不具备艺术表现的才能、艺术加工的本领也同样不行。我们所熟悉的是,在古代中国,是平民没有文化,而精神文化生产的权利总是掌握在文人士大夫手中。因此,尽管广大人民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产生着种种可贵的真挚感情,但真正要将之表现出来,只能用一种比较粗糙的民歌形式。而这些民歌,真正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必须依靠文人的艺术加工。比如说至今仍十分脍炙人口的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采用了民歌形式,在民歌基础上加工的。古代不少文学家都从民歌中汲取过养料以丰富自己的创作,如魏晋建安时的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有些文人还专写乐府民歌等等。特别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冯梦龙,还特别喜欢当时流行的民歌。这些民歌,大而言之,可以说能滋养一代文学;小而言之,则滋养了每一个作家的具体创作。因此,如果说,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苏轼在这首《书王晋卿作〈烟江叠嶂图〉》诗所说的“画山何必山中人,田歌自古非知田”,那么就不会认为这种观点与传统的文学理论观点矛盾了。它们一是偏重于讲创作的生活基础,一是偏重于讲艺术创作的表现、艺术加工。这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环节。忽略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将艺术创作导上邪路,都不会写出感人肺腑、具有经久魅力的艺术作品。而其实,苏轼本人虽然在此处重在强调艺术表现、艺术加工,他也是十分重视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的,也是十分重视那源于生活实践的真实感情的。
中华资源库:
中华资源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新课标)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测评考试试题1.doc
- (新课标)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测评考试试题2.doc
- (新课标)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测评考试试题3.doc
- (新课标)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测评考试试题4.doc
- (新课标)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测评考试试题5.doc
- (新课标)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测评考试试题6.doc
- (新课标)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测评考试试题7.doc
- (新课标)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测评考试试题8.doc
- (新课标)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测评考试试题9.doc
- (新课标)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测评考试试题10.doc
- 2012高考语文最有可能出的阅读题热点素材之团扇一曲足风流.doc
- 2012高考语文最有可能出的阅读题热点素材之万里云帆昨日到.doc
- 2012高考语文最有可能出的阅读题热点素材之汪遵的三首咏屈诗.doc
- 2012高考语文最有可能出的阅读题热点素材之亡国之君陈叔宝.doc
- 2012高考语文最有可能出的阅读题热点素材之王毂歌诗退无赖.doc
- 2012高考语文最有可能出的阅读题热点素材之王维诗救卖饼妻.doc
- 2012高考语文最有可能出的阅读题热点素材之王彦龄智辩《望江南》.doc
- 2012高考语文最有可能出的阅读题热点素材之韦诗黄书江神爱.doc
- 2012高考语文最有可能出的阅读题热点素材之魏野题诗惊添苏.doc
- 2012高考语文最有可能出的阅读题热点素材之文人的创作传统与通俗歌曲.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