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陈汤加味配合维脑路通及点压穴位治疗偏头痛60例.pdf
l5O 陕西中医2010年第 31卷第 2期
常 ,眩晕偶发 ,饮食增 ,项背无不适 ,精神佳 ,恶心肢 困 随阳升 ,上犯清窍。亦即“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之意 ,故
消失。服4O剂后,减 白芍、川芎、钩藤、泽泻剂量,去半 健脾、滋 阴、平肝潜阳的同时,勿忘化痰除饮,临床上多
夏,加枸杞、山茱萸各 15g以补气血,固肝肾善后,同时 见于耳源性眩晕 ,故用泽泻汤,且重用泽泻 ,健脾除饮 ,
嘱有氧运动,合理膳食 ,调控血压 ,共服百余剂 ,至今无 降浊生清,配合半夏化痰、平肝止眩_l3]。阴虚阳亢,不避
复发。 辛温,因有大量 白芍,足以制之 。故治疗眩晕,不忘兼
讨 论 眩晕一证 ,临床见证纷繁,病机错杂,笔 证 ,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
者从医近三十载 ,用四君子汤、当归芍药散、泽泻汤及 肝藏血 ,血虚则厥阴化风上扰 ,风性动,故眩晕时
临床用药经验 自拟止眩汤为基本方 ,治疗眩晕,屡用屡 作。当宗 “肝为刚藏 ,非柔不可”及 《证治汇补》“眩晕生
验 ,分析如下 [1]: 于血虚也”之 旨,用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再者 ,近代有
《景岳全书》云:“眩晕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而兼 “无瘀不作眩”,故加丹参、川芎活血通络,既符合 “治风
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能作眩”, 先治血 ,血行风 自灭”之古训 ,又与丹参、川芎可扩张血
治疗上 “当以治虚为主”,上方虽融多法于一炉 ,但抓住 管 ,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之现代研究相符合 ,
了眩晕的主证,因脾为中土,升清降浊,驾驭上下 ,为一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而达治愈眩晕的目的。
身气机之枢纽,故眩晕无不涉及于脾。上方含 “四君子 总之 ,临床眩晕证 ,以虚为主,多见本虚标实证。实
汤”就是此意。大剂量葛根升发清阳,又配党参、黄芪, 者 ,不外风 、火、痰 、瘀。不论是疾病的那个阶段 ,都要立
而效益彰,即与 《内经》“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耳为之 于 “证”,分清主证、兼证 ,不拘泥于 “古今”,亦不 囿于
苦鸣 ,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之 旨相吻合。 “病名”,准确辨证 ,灵活加减化裁 ,知常而达变。 《素问
《内经 》有 “诸风掉 眩,皆属于肝”,“肝体 阴而用 · 至真要大论》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 ,无
阳”,故在健脾的同时 ,用重量 白芍,多用之 60g,育阴 者求之 ,盛着责之,虚者责之 。必先五胜 ,疏其血气 ,令
潜 阳。用天麻、钩藤熄风止痉,平肝潜阳,以治病求本。 其调达 ,而致和平 ,此之谓也”。只有这样 ,应用 自拟止
因眩晕源在肝肾,要在脾 ,滋阴可潜 阳、抑火、疏木郁, 眩汤才得心应手 ,不愁眩晕不治。
气机升降才有序。因 《类证治裁》有 “风依于木,木郁则 参考资料
化风 ,如眩如晕”之说;又 “肝 。肾同源”,《医学正传 》云 t13 陈桂德.镇眩汤加减治疗 内耳眩晕症 4O例EJ3.陕西
“真水亏欠,或劳役过度,相火上炎 ,亦有时时眩晕”,都 中医 ,1998,19(9):407.
说明了眩晕多见于老年患者,因年老阴亏或素体肝肾 [2] 刘文胜.半夏 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痰浊型眩晕
5O例EJ3.陕西中医,2005;26(7):15.
不足 ,阴亏于下,虚阳上扰,治疗时育阴,平肝潜阳之必
[3] 刘慧琴.清眩汤治疗椎动脉性眩晕6O例疗效观察
要 ,可谓抓住了病机[2]。
E13.中国社区医师,2007,23(4):43.
朱丹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