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与地表覆盖量对苜蓿及小麦地水蚀过程影响.pdf

耕作方式与地表覆盖量对苜蓿及小麦地水蚀过程影响.pdf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y724260 摘 要 本文在黄土高原西部半干旱地区的典型一定西县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覆盖 量下苜蓿地和小麦地的土壤侵蚀、土壤容重、土壤渗透性能、土壤紧实度、土壤 团聚体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 1 不同耕作方式和覆盖量对土壤水蚀的影响 1)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蚀的影响 苜蓿地和小麦地翻耕后使其渗透性能下降,而苜蓿不翻耕(T2)处理由于长期 种植苜蓿,使得苜蓿地接纳天然降雨的能力较强,对天然降雨的利用率也高,从 而延长了地面积水的开始时间和径流的产生时间。小麦地不翻耕处理(T4)的地 方式的地面积水产生时间无显著性差异,苜蓿翻耕处理(T1)的地面积水产生的 时间为5.22min,各处理的径流产生时间以苜蓿不翻耕处理(T2)的为最长,为 11.】3mi n,显著高于其它三个处理。 2)不同覆盖量对土壤水蚀的影响 地表覆盖物能够延迟地面积水产生时间和径流的产生时间,同时能够增加表 层土壤的水分入渗,提高了表层土壤的入渗能力,减少地表径流的发生,由于减 少了雨滴打击地面的机会,因此不容易形成结皮。有利于在雨季接纳更多的雨水, 为作物生长提供更好的土壤环境。 覆盖50%时苜蓿翻耕处理(T1)的地面积水时间和径流出现时间最长,分别 间有显著性差异。覆盖100%的以苜蓿不翻耕处理(T2)的径流产生时间最长, 为14.65min,也与无覆盖时的径流产生时间有显著性差异。 无覆盖时,苜蓿翻耕处理(TJ)的累积径流量最大,与苜蓿不翻耕(T2)和 小麦地不翻耕(T4)有显著性差异。无覆盖时的总侵蚀量以苜蓿不翻耕处理(T2) 的最小。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各处理的累积径流量和总侵蚀量都有所下降。 同时累积入渗量增加。 2.不周耕作方式对土壤渗透性能和土壤容重的影响 降雨前长期种植苜蓿的土壤被翻耕3年后,虽然苜蓿翻耕(T1)和苜蓿不翻 耕处理(丁2)表层土壤的渗吸率和导水率高于小麦地翻耕(T3)和小麦地不翻耕 (T4)的,但差异不显著,在模拟降雨后,土壤的饱和导水率、渗吸率都有所下 降。但是苜蓿地的饱和导水率下降幅度比小麦地的要小。 翻耕处理表层0-5cm土壤的土壤容重小于不翻耕处理的土壤容重,苜蓿不翻 显著高于菖蓿翻耕(T1)的(1_10),春小麦不翻耕(T4)的虽低于苜蓿不翻耕处理 fT2),但不显著。 3.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表层结构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无论是翻耕的还是长期种植苜蓿的土壤中,微团聚体与土壤粉粒和粘粒的含 量在团聚体分布中的比例均比较高。在0-5cm土层,苜蓿不翻耕处理(T2)和小 麦翻耕处理(T3)的O.25mm的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分别为36.1%和16.7%。 在0-20cm土层内,苜蓿不翻耕处理(T2)的土壤紧实度显著高于小麦地翻 耕(T3)的,在20-40cm土层,翻耕处理的土壤紧实度高于免耕处理的。 在0-5cm土层,苜蓿不翻耕处理(T2)的有机碳总量为】5.38g·kg一1,均 显著高于其它三个处理。 关键词耕作方式覆盖土壤侵蚀土壤渗透性能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 ll Summary The on effectssoil butk erosion,soil density,soilinfiltration,soil compaction,soil andsoil carbonunder differentmethodsand aggregation straw organic tillage cover rateinlucerneandwheat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w886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