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信息化与思想政治教育.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狭义是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根据公民教育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把公民教育理解为三个方面:“有关公民的教育”:强调对国家历史、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通过公民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公民教育;“为了公民的教育”: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向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未来的成人生活中能够真正行使公民的职责。 一、公民教育的目标定位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对公民的定义是:实质参加政治活动的人。在法律上只要确认享有国民的人,即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定义。本人认为,应从以下视角看待公民教育的目标定位。 1.政治价值的视角。所谓政治价值就是一个社会的政治行为趋向,什么样的政治理念决定社会成员的政治价值观的选择。现代社会更注重民主教育,政治精英要求,参加政治的人都要经过民主的训练。在《走向共和》这部影视里,实质上折射出两派民主行为观,一是康梁,二是孙中山,前者主张君主立宪制,后者主张民主共和制,指出国民的素质是走向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此判断,孙中山认为,中国的民主化建设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后来我们熟悉的军政、训政、宪政。美国学者杜威从教育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出发,也提出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2.社会发展的视角。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最大的希望就是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小平同志复出后,办的一个重要事情就是恢复高考。当时,教育部已经召开了77年的高考招生会(严格意思上说,不能叫高考招生会,因为在此前包括本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推荐上大学),小平同志硬是组织了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一批学者,重新确定当年的高考方针。有人说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与西方国家真正的差距是教育,而不是经济上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的当政者,以长远的眼光,树立起公民教育的观念,真正做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二、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 1.政治社会理论。从公民社会化的角度讲,学校不可能承担起公民的社会化教育,公民的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要求家庭、学校、社会的互动,尤其是社会要承担起这一过程的应有的责任。事实上也是如此,经过高等教育后的每一个人,当走向工作岗位的那一刻,你会发现“不是你上了大学,而是大学上了你”,为什么人到中年会变得更具有社会性呢?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在不断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种,潜移默化地被社会容纳了,这就是政治社会化的结果。 2.角色分化理论。每一个人相对于社会来说,都具有特定的位置,扮演特定的角色。社会和谐的基础是要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角色分化是一种必然,要求人们遵循应有的规律,依据相应的角色规范。 3.现代化理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倡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人的现代化,从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角度看,工业化的发展,致使人的异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的地位又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隐私问题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这在传统社会里是不可想象的。 三、关于公民素养的构成 公民素养包涵着广阔的元素,早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就提出了要培养公民的社会素养,即社会道德和责任感。很难想像,一个缺乏道德和责任感的人是如何被社会接纳的?历史上和当今社会关于知识有两大争议,一个是知识是本位的,另一个是道德是本位的。二者争议的焦点无非是,如何合理构公民素养成的问题。 四、关于建设公民教育机制的思考 首先必须明确指出的是,公民教育机制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政治精英的智慧和公民的积极参与。应该说,在当今政治理论教育最发达的美国,其有关公民教育方面的机制至今仍然是一个空白,思想混乱、政治信仰的随意改变,在美国社会里到处可见。我国公民教育机制的建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观,把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作为教育的突破口,同时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信念不被任意破坏。只有这样,才能探讨出适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机制。 五、我国公民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出路 从挑战上讲,首先,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受到了极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让广大青年树立起社会主义的信念,是摆在我国政治精英面前的突出问题;第二,全球化的进程加剧了文化的渗透,文化的冲击是一个软的东西,看不到摸不着,如何从传统文化种挖掘精华,形成我国新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第三,转型社会带来的对生活的压力,对外不坚定导致信念的弱化,未来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对未来的易取压力越来越大。第四,社会普遍的知行分离,言行不一,假话太多,也多对公民教育构成了挑战。 从架构公民教育的机制出发,一是要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