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規模會因不同的觀測及計算方式而有不同的名稱和數值
在地震報告中所指的地震規模是用來描述地震大小的尺度。我國使用芮氏
地震規模 (Richter magnitude scale ),亦稱為近震規模(local magnitude ,M ),
L
是在 1935年為了研究美國加州地區發生的地震而制定,使用伍德-安德森扭力
式地震儀(Wood-Anderson torsion seismometer )來測量,由觀測點處地震儀所
記錄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常用對數演算而來。以沒有單位的實數(如6.5 )
表示。
由於當初設計芮氏地震規模時所使用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限
制,當芮氏地震規模大於某數值(約7.5 )以上時會有「飽和」現象,也就是
計算出來的所有地震規模值都趨近相同。此外,觀測點距離震央超過約600公
里以上時,芮氏地震規模的計算會產生極大誤差而不適用。於是地震學家發展
出表面波規模(surface waves magnitude, M )和體波規模(body waves
S
magnitude,M )來描述較遠距離的地震規模值,以地震波中特定波相的最大
b
振幅來計算,但是這兩種計算規模的方法,對於大型地震也會有飽和的問題。
到了21世紀初,地震學者採用更能直接反應地震破裂過程物理特性(如
地層錯動的大小和地震的能量等)的表示方法即地震矩規模 (Moment
magnitude scale,MW )來描述地震大小。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 M0 為 地震矩 ,是地震學家用來表示地震所釋放出之能量的數量,定
義為:
‧ μ 為斷層物質之剛硬係數 (rigidity 或 shear modulus)。
‧ D 為斷層之平均滑動量 (位移)。
‧ S 為斷層面積。
地震矩規模的優點在於它不會發生飽和現象。亦即,大於某規模的所有
地震之數值都相同的情況將不會發生。另外,此地震矩規模與震源的物理特性
有較直接的聯繫。因此,地震矩規模已經取代芮氏地震規模成為全球地震學家
估算大規模地震時最常用的尺度。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監測全球地震活動並發布地震消息 ,對於規模大於 3.5的地震幾乎都
已經使用地震矩規模來描述地震大小。
對同一個地震而言,芮氏地震規模與地震矩規模的計算各有其獨特的理
論根據與適用範圍,雖然所得的規模數值不盡相同,但是回推到地震本身所釋
放能量的大小卻是相似的,就像1.78公尺和178公分,雖然數值不同但都是描
述身高的尺度。以下列出近幾年來台灣地區較大地震,我國所發布的芮氏地震
規模值與美國地質調查所發布地震矩規模的參照表:
時間 芮氏地震規模 地震矩規模(USGS )
1999/09/21 01:47 集集大地震 7.3 7.7
2002/03/31 14:52 花蓮地震 6.8 7.1
2003/12/10 12:38 成功地震 6.6 6.8
2005/06/06 03:06 宜蘭地震 5.9 5.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