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震整理.doc
上届资料
Chap1
1球内部发地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source);
2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epicentre );
3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epicentre distance)
4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
5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
横波(S波):剪切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纵波(P波):胀缩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
6按地震成因分类: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人工地震包括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7工程抗震主要针对浅源构造地震
8弹性回跳理论(太多,见书)
9地震震级:反映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用M表示:与地震能量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10地震烈度: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是指该地点周围一定范围内平均水平而言
11基本烈度: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
多遇烈度 :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出现的频度最高的烈度。也称为常遇烈度、小震烈度。其超越概率为63.2%,重现期为50年。
罕遇烈度 : 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具有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也称为大震烈度,重现期约为2000年。
地震激烈程度与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距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12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南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欧亚地震带
13
水准 涵义 要 求 第一水准 小震不坏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 中震可修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 大震不倒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4第一阶段设计:技小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的要求。
15抗震设防分类
甲类-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
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
功能的建筑
丙类-属于甲、乙、丁类以外的建筑
丁类-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16
结构构件的延性…….
结构的变形能力取决于组成结构的构件及其连接的延性水平。
Chap2
1场地
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1. 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土层顶面;2. 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倍的下卧土层,且下卧土层的剪切波速不小于400m/s时,可按地面至该下卧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3. 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4. 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2液化: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砂土和粉土的土颗粒结构受到地震作用时将趋于密实,使空隙水压力急剧上升,而在地震作用的短暂时间内,这种急剧上升的空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使有效压力减小,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之中。这时,土体完全失去抗剪强度而显示出近于液体的特性。这种现象称为液化。
液化的宏观标志是在地表出现喷砂冒水。
影响场地土液化的主要因素:土层的地质年代;土层的土粒的组成和密实程度;砂土层埋置深度和地下水位深度;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
3初判
(1)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以前时,7、8度可判为不液化;
(2)当粉土的粘粒(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百分率在7、8和9度时分别大于10、13和16可判为不液化;
(3)采用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见书P21)
细判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钻孔至试验土层上15cm处,用63.5公斤穿心锤,落距为76cm,打击土层,打入30cm所用的锤击数记作N63.5,称为标贯击数。用N63.5与规范规定的临界值Ncr比较来确定是否会液化。
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桩基,深基础,加密法,挖除全部液化土层,
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
chap3
1地震作用――在振动过程中作用在结构上的惯性力就是地震作用,属于间接作用,不仅取决于地震烈度、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