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五、课外练习: 请从学过的诗词中举出含有“枫叶”“鸟”“雪”意象的诗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练习: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 ?。(吴均《谷柳恽》) 2. ?,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 ?。(吴均《青溪小姑歌》)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概念 艺术形象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 “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1.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 2.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 3.为什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 4. “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思考题 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 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 .为什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 林庚 下一页 下一页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饱含水份,繁密 ——微黄但不干燥, 无飘零之意 ——飘零透些微黄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古典诗歌中“木”有怎样的适用场合、艺术特征? 1、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 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2、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来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