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考复习.ppt

  1. 1、本文档共1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农耕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考古材料表明,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得以保留传承。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是我们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依据。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文献记载,夏朝已从“大同之世”进入到“小康之世”,从“天下为公”转变为“天下为家”,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位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在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通过考古发现和后世的文献记载对比互证,是我们研究上古历史的基本方法。 商朝与青铜文化: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青铜器等考古遗存的发掘,商朝已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青铜器等考古遗存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通过考古发现和后世及当时的文献记载多重印证,是我们研究上古历史的又一基本方法。 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 因素一(客观):1.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加强了民族融合,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2.变法使各国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出现了趋同倾向。 因素二(主观):1.商鞅变法使秦由弱变强,后来居上。2.秦没有严格的宗法制,外来人才能获得信任和重用; 3.秦地处西陲,开化较晚,风气较为诚朴;4.秦地广人稀,招致三晋之民,使之任耕,而使自己之民任战;5.奉行法家政策,裁抑贵族势力,使能尽力于农战的人民,有一个邀赏的机会。 统一时间:前230-前221年,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王国到帝国)。 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 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律。 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而是一味重功利、恃酷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民怨沸腾。 文化专制把士人推到对立面。 宫廷争斗,大肆株杀宗室朝臣。 秦二世未能改正过失,统治僵化腐朽,导致国家倾覆。 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 春秋战国以来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 六国臣民的故国之思,未能在短时期内归属并认同秦朝统治。 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思想。 汉承秦制 背景:政局初定,百废待兴。 内容:1.汉朝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职,到地方郡县制度虽承秦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与秦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2.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分封制的结果:封国实力增强,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文景之治: 政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内容: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免天下百姓的田租,又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 结果: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从“无为”到“有为” 原因:1.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2.汉武帝雄才大略、锐意进取。 措施:1.加强皇帝集权,裁抑丞相职位,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其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的宫廷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2.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对中央地方的监督控制。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的局面(政治)。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文化)。5.对匈奴三次战争,解除其对北边的威胁,开发西域(民族关系)。 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造就了一个军事与经济强盛、政治制度与统治思想成熟定型的时代,西汉历史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西汉王朝也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之一。后人由此将汉武帝的统治称为一个“时代”。 民族融合 原因:1.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认同并接收先进的汉族文化成为民族融和的一个重要方面。2.胡族君主身体力行,经济上鼓励农业,政治上采用汉制,文化上研习汉籍、提倡儒学,致使汉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入。 内容:冯太后改革、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 目的: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内容: 1.迁都:迁都洛阳。 2.习俗: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复姓为汉族单一姓氏;胡汉通婚。 3.政治: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 4.思想: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意义:民族融合是双向的,不仅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强悍的民族个性对中原农耕民族深有触动,而且胡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为汉文化广泛吸收。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入推动了中原经济的多样化发展,胡族的生活习俗更对汉族产生了深远影

文档评论(0)

yan666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