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讲:中国民俗类型:物质生活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精神生活民俗
[学习目标]
?
了解发俗有哪些种类构成,各种类的基本特征。理解民俗
?
存在的主要形态。
[关 键 词]
?
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人生礼仪;信仰民俗;
?
禁忌;成年礼;祭祀;《山海经》
民俗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民俗”概念,并实际应用的国家之一,二千多年前,“民俗”一词已频频出现。在我们先人的文献中。《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史记》中有“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货殖列传》中对一地人情,物产,时尚爱好,也是以“民俗”冠之。民俗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中,如行风一般,所以,我们的古人又形象地称其为“风俗”,约定俗成,广泛使用。
第一节 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这是中国民俗范畴中一个庞杂而又重要的新领域。 国外传统的民俗学分类中,曾取消它们“入俗”的资格,或根本视而不见。如英国早期的哥麦(l.Comme)和班尼(C.S.Burne)等民俗学家,在所著的民俗学专著中都没有物质民俗的地位。一再强调“所注意的不是犁的形状,而是用犁耕田的仪式,不是渔具的制造,而是渔夫捞鱼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屋宇的建筑术,而是建筑时所行的祭献等事。 物质生活民俗是指人们在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实践活动中,长期俘获物质为自己服务形成的各类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工具、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民间工艺等物品;它为一地所固有,一般就地取材经众人共同长期使用而逐渐定型,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为人们所习惯应用而很少发生改变。 物质生活民俗中,一定的民俗意味已凝聚在特定的物体上,并通过民俗物的存在而显示或运用而释放出来。因此在一定
意义上,它是群体心意的物化存在。 在物质生活民俗上,也往往刻有居地地理环境的印记。 一、饮食民俗 (一)中西饮食习俗比较 台湾张起钧教授著有《烹调原理》一书,他在序言中说:“古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以这个标准来论,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美国式的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 1.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谁也不会否认,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比起中国的美味佳肴来,简单单调得如同嚼蜡,但理智告诉他: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说得不好听,就像给机器加油一样。 中国则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人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 2.中西饮食对象及方式的差异 凡饮食都离不开菜。在中国“菜”为形声字,与植物有关。《国语·楚语》:“庶人食菜,祀以鱼”,是说平民一般以菜食为主,鱼肉只有在祭祀时才能吃到。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干缕万丝的联系。 西方人好像没有这么好的习惯,他们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也是从动物身上摄取提炼而成的。 西方人以食物的差异来判定双方饮食营养的优劣是没有道理的。孙中山先生对饮食文化有深刻的研究和精辟的论述,他在《建国方略》中,详述了中西饮食现象的差异,并且得出结论:“中国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故中国穷乡僻壤之人,饮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寿。”他还说:“中国素食者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 功,而无肉料之毒,故中国全国皆素食,也习惯为常,而无待学者之提倡矣。欧美之人所饮者浊酒,所食者腥膻,亦相习成风,故虽在前有科学之提倡,在后有重法之厉禁,如俄美等国之厉行酒禁,而一时亦不能转移之也。” 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