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疑难问题汇总.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刑法总则 不作为 1、过失犯罪行为能否认为是先行行为? 2、基于一个案例所做的简要思考:行为人对其作为义务(先行行为产生的)的认知状态应为如何? 基本案例:甲男与乙女租宿于招待所,甲欲与乙发生性关系,却发现乙出现抽搐现象,心有不甘,遂偷窃了乙的手机并离开了招待所,后乙分娩由于无人救助而导致乙女和婴儿死亡。 课堂上讨论了甲偷手机、开大电视机声音的行为,排除了乙自救和他人救助的可能性,升高了最终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被认为是一种先行行为,此种先行行为使得甲应对乙的危险(分娩时)予以救助,此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然,之后经过思考,笔者认为此种认定亦有失妥当。其中的核心关键在于笔者对不作为的阐述,“行为人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规定理解。我们认为“能够履行而拒不履行”虽然已然表明行为人对其作为的义务是明知的。如果行为人尚不知道自己存在某种救人义务,我们则不能期待或希冀行为人履行作为的义务,行为人也并不具有罪过,或者并不具有值得非难的主观恶性。由此,笔者认为,行为人虽然由于其先行行为导致了其作为义务,但我们并不能全然就认定甲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因为甲在事实上并不知道乙分娩并且需要自己的救助,也即是甲的行为不属于“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不作为。否则,对甲的处罚不可避免地陷入客观归罪的泥潭中。 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造成的危险状态,有没有防止危险结果发生的义务? 刑法分则 一、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交通肇事罪 1、在共同犯罪中,要构成共同犯罪,主观方面须有共同故意。交通肇事罪为过失类犯罪,我国法律规定单位领导教唆司机逃逸时以共犯论处。这种规定是否与共同犯罪的理论相矛盾? 2、甲交通肇事致乙受伤,拦了丙的出租车送乙去医院。在车行十分钟后甲谎称有熟人一起去医院,让丙停车,后甲逃逸。丙觉得乙在车上自己很不方便,便于十分钟后将乙放在马路边,驾车离去,乙因失血过多死亡。本案中甲、丙的刑事责任? 3、“交通运输肇事逃逸”中,该“逃逸”前的“交通肇事行为”是否需要构成交通肇事罪? 4、交通肇事中,肇事人立即报案但有能力履行救助义务却没有履行的,如何定性? 5、对于普通大众认为“撞伤不如撞死”是由于刑罚过轻导致的这种观点,以及我们所追求的观点—严刑峻法不是刑罚所要达到的社会目的之间,如何寻求一个平衡点? 6、甲超速行驶,将乙撞死,后证实乙是故意撞上甲的车意图自杀,在王作富教授的《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指出:此时,甲对乙的死亡根本无法预见,没有预见义务,在主观上没有过失,所以甲不负刑事责任。但我认为,甲本身超速行驶,就已经是危险驾驶了,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后果,无论是乙或是其他人死亡,其主观上都存在过失,而不应以乙是自杀而认定甲没有过失。 7、交通肇事中,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但被害人得到他人救助或者其他原因而没有发生死亡结果的,应定故意杀人未遂还是交通肇事罪逃逸? 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信用卡诈骗罪 1、从遗忘在ATM机中的卡内取款如何定性? 2、信用卡诈骗罪中“冒用”的含义? 三、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 故意杀人罪 1、甲以杀人的故意将附有艾滋病病毒的针管插入乙的体内,使乙感染艾滋病,此种情况如何定性?如定故意杀人既遂,但乙未死亡;定故意杀人未遂,但乙在将来却又必死无疑;如定故意伤害罪,而乙又有杀人的故意。 2、在雇凶杀人的案件中,是否不应区分教唆犯与实行犯,从而使其中一人的刑罚可以轻于另一人?这类案件中雇佣者与被雇佣者,一个是犯意的挑起者,一个是行为的实施者,两人是相互配合、紧密联系的整体。在犯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的,两人是共谋共同正犯。在量刑时若排除其他人身危险性等情节的考虑,不应有所区别。 3、关于雇凶杀人案件中,教唆犯即雇主和实行犯谁者更为主犯的问题。 我们认为将实行犯认定为比教唆犯更为主要,并非不存在值得商榷之处,甚至未必是合适的。 犯罪学上注重犯罪意思,刑法上注重行为,故然不错,但这主要是针对独立犯罪而言,至少在这类特殊的共同犯罪(雇凶杀人)以此作为证据是不太合适的。在雇主和实行犯的特殊关系中,实质上雇主相当于单独犯罪中行为人的意志因素,而实行犯是作为雇主工具在发挥着作用,如此看来,雇主具有更大的主观恶性。 刑法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对于特殊预防而言在于使行为人不敢、不愿、不能犯罪,其最优良的效果在于使行为人不愿犯罪。因此,从行为人的意志上进行预防考虑而言,在雇凶杀人案件中,应对教唆犯予以更大的关怀。 再者,出于防卫社会而言,对教唆犯的规制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价值。此外,我们也认为教唆犯的违法性意识更强,实行犯更值得宽恕。 试想这样一个极端的假设:立法规定雇凶杀人案件中,“雇主处刑而实行犯免责”和“雇主免责而实行犯处刑”。前者前者雇主要对雇凶杀人予以慎思,而实行犯也不见得对社会存在更多的潜在的潜在危险,因为他

文档评论(0)

tcp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