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版选修《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docVIP

【精品】语文版选修《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翻译并理解文章主旨。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归隐文化。 ????教学难点: ????作者在写李愿所居所言的同时,也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简介: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三十四岁,正在长安等候调官,仕途不顺。本篇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反映韩愈此时心中抑郁不平之情。 ???? ????二、文体介绍: ????本文是赠序文体。古人临别常以诗文相赠,并以序叙说赠别旨趣。赠序在唐初叶开始盛行。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以后人们所写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赞许、勉励之词。 ???? ????三、文本阅读: ????1、诵读正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 鲜少(  )   旗旄(  )   才畯(  )   嗫嚅(  ) ???? ·         ·        ·       ·· ???? 便体(  )   轻裾(  )   黜陟(  )   趑趄(  ) ???? ·         ·       ··       ·· ????2、注意下面加点词语。 ???? ①通假辨别:才畯满前         秀外而惠中 ????        ·              · ???? ②古今异义:奔走于形势之途 ????          ·· ???? ③词类活用: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   膏吾车兮秣吾马 ????               ·        · ????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 ①飘轻裾,翳长袖(使动用法)(飘动着轻轻的衣襟,遮蔽长长的袖子) ???? ②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定语后置) ???? (这就是那些被天子赏识、为当代出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 ???? ③触刑辟而诛戮(被动用法)(触犯刑律而遭到诛戮) ????4、翻译下列句子: ???? ①道古今而誉盛德 ???? (说古道今,赞誉他的大德) ???? ②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 (与其身体得到快乐,不如内心无所忧虑。) ???? ③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 (这样的人在为人处世上哪种人贤,哪种人不肖呢?) ???? ④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 润滑我的车轴,喂饱我的马,跟随你到盘谷去啊,让我一辈子在那里安闲自得。 ???? ????四、课文简析: ????这篇序文,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它巧妙地揭露了官场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对隐居的向往。 ????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盘谷之美及得名由来。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写三种人的作为和生活:一种是高官权臣,声势显赫,穷奢极欲;一种是隐居之士,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鄙。这是文章主体部分,看似叙述李愿言论,实含作者强烈感情。第三部分,先用“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构思巧妙。文章虽以引用李愿的话作为文章主体,但在引用中运用了对照手法,既有高官权臣与钻营之徒的对照,又有隐居之士与这两种人的对照,造成强烈反差,因而对照中寓有褒贬,委婉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的“大丈夫”。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显赫一时;“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这些描写,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这种人的想法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他们欣赏大自然美景,享用大自然的赏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与世无争,超然物外。这是李愿心目中的正人君子。 ????第三种人,是那些钻营之徒。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钻营吹拍,非常忙碌。他们进出权贵门第时,“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可笑可怜,丑态毕露。这些人不怕秽污,不怕刑罚,只图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这是李愿直接抨击的对象。 ???? ????李愿说的这三种人,实质只是两类:一类是已在高位的权贵和正向权贵拚命挤入的趋炎附势者,也就是已得志和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