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昌吉市撤县建市30年征文.doc
西部庭州的魅力
————昌吉市撤县建市30年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是古代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新北道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昌吉市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昌吉城的开始修建是在昌吉建县之前12年的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于第二年(1762年)竣工,当时为昌吉巡检所在地。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昌吉县建立,此城始为县治所在地。
1761年农历十月,由都司永海和革职总兵吴士胜等受命率兵 开始修建昌吉城,工期确定为一年,至次年(1762年)农历八月,工程提前两月完工。竣工后的昌吉城周长3里5分,城高1丈5尺; 有4座城门,每座城门均有名:东门叫“文同”,西门叫“武定”,南门 叫“谐迩”,北门叫“燮(音谢)遐”。
昌吉城建成的消息上报到中央朝廷,同年农历九月,乾隆皇帝亲自为其定名为“宁边”,于是昌吉城便有了名称,是为“宁边城”。 一个边远的小城,由皇帝亲自为其定名,足见当时朝廷对国家边务的重视。而“宁边”的意思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希望边地安宁。
在昌吉城的修筑过程中,还发生过两件趣事,即筑城的人从5 尺深的土中掘出女绣花鞋1只,长3寸许,做工精美,尚未全朽,另外,还掘出有盛满了面的陶罐,其中的面粉还可食用。
清代学者纪昀后采写诗2首,分别记咏其事。
前一首诗是:
筑城掘土土深深,邪许相呼万柞音。
怪事一声齐注目,半钩新月薛花侵。
后一首是:
深深玉质几时藏,出土犹闻饼饵香。
弱水西流宁到此,荒滩那得禹余粮。
纪昀不但饶有兴味地赋诗记载这两件事,而且根据穿绣花鞋与食面粉判断:昌吉之地很早以前就有汉族人居住。我们认为纪昀 的这个判断是不无道理的。
关于昌吉城的修建,还有1人需要说明,即我们前面已经提到 的负责修建者之一的吴士胜。据史料载,吴土胜是一位建筑师,曾在当时的新疆各地负责修建城池和官署、房屋多处。他原为总兵 职,先因事降职,后又因负责建筑有功而受到嘉奖和升迁。
宁边城的维修,见于史载的有两次:一次是在1791年(清乾隆 五十六年),是由原任昌吉副将的徐鼎士个人出资捐款进行的;另 一次是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由县驻防抚标左营游击朱正口流失,景象颓败。1876年(清光绪二年),左宗棠兵击败阿古柏侵略者收复昌吉后,经过招集,县城人口有所增加,面貌有所改观,经济也有所恢复。但全县人口己比前减少,据1880年(清光绪六年)统计,全县共有新旧垦户1300 户。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昌吉县在县城内重修县学宫。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农历十二月,昌吉县在县城内重修县衙署,于次年4月完工。
和负责承修,使“城垣规模如旧”。
作为昌吉县城的宁边城,曾经有过兴盛的时期。纪陶曾经赋诗 写过昌吉市场卖鱼的热闹景象,《昌吉县乡土志》的作者也曾写过昌吉县城手工特产及贸易等情况。据史料载,昌吉县城繁荣时,全县人口达2768户,9810人。
但昌吉县城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亦经历战火,受到过毁损,“城垣雄堞坍塌不堪”,以至人 世事苍茫,风云变迁。1949年后,昌吉县人口增多,城区扩展,宁边城城墙基及护城河沟上平地盖房,大部被毁。现仅有南城墙东部老粮仓一段仍然留存,已被有关部门保护。昌吉市大力推进“文化名市”建设?昌吉市曾以美食文化享誉全国,但是他们认为,仅有美食远远不能满足各族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2011年以来,昌吉市坚定不移地实施建设“文化名市”战略,投入1000万元专门用于“文化名市”的打造,“宜居之城、休闲之都、花儿之地、名吃之乡、观音故里、玉石鉴赏”等成为群众喜爱的昌吉名片。 2011年,昌吉市面向全国征集市歌,得到了热烈响应,从全国各地传来506多件参选作品。今年,他们还要面向全国征集市标。 在全市开展的“创作一批歌唱昌吉的歌曲、制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专辑、编辑出版一批书法美术摄影作品、组织一批文化交流会、撰写一批反映昌吉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文章”活动中,各族群众热情参与,形成了文化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古老的庭州大地如今文明新风四起。他们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把开展名镇、名村、名企、名校的创建活动引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中,使教育活动扎根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上。 “花儿”是昌吉市最具地方特色,最有群众基础的文艺奇葩,在传承和弘扬“花儿”文化中,昌吉市重点培育了一批本土“花儿”艺术人才。现在,有300多名“花儿”艺人活跃在城乡,他们以全新的作品提升了“花儿”文化的影响力。 群众的广泛参与促进了文化繁荣的进程。目前,昌吉农村仅“曲子”演员就有数百人,他们编身边事,演身边人,唱身边的变化,使古老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