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乐记》的“践形”思想研究的论文
《乐记》的“践形”思想研究的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在由“气则华而上”向“德之华”的转型过程中,对先秦儒家“践形”思想中的一些基本理路与概念进行了梳理。不仅用康德的观点解析了“践形”功夫何以可能,而且将“血气心知之性”与“天之性”、“性之端”融为一体,以达到形上、形下不二,天道、人道冥合的境界,界定为《乐记》践形思想的精髓与实质。文章对《乐记》“诗、歌、舞”三级式逐步推进的显发过程、对“性之端”与“德之华”的关系所激发出来的人学境界,以及其中礼与乐互补,理性与自由共存的内涵进行了独到的诠释。
关键词:《乐记》;践形;性之端;德之华;博厚高明
据现有传世文献,初步的“践形”观念,早在《尚书》中就已经有了。《康诰》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按杨倞的说法就是“弘覆如天,又顺于德,是乃所以宽裕汝身”。[①] 《论语》云:“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实际上也是一种践形的思想。孟子云:“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孟子·尽心上》)所谓践形,就是指人之内在的德性通过身体、容貌、行止显发出来一种境界性的精神状态。针对《乐记》的文本,笔者以为,“践形”在这里有以下三个层面的意蕴:第一,身与心的互正、统一。它有由内到外和由外到内两个路向的相互作用,亦即,一方面是“和顺于中,而英华发外”(《乐记》);另一方面,则是“身以为主心”(《性自命出》)。[②] 第二,天与人的统一。蒙文通先生云:命即“践形之极,命之必傅于血气之质,故君子不谓之命也。形上、形下不可二。”[③] 此之谓也。第三,对周围的人文世界有感化的作用,用《乐记》的话来讲,就是“百化兴焉”。相对于思孟的践形思想而言,《乐记》的践形思想孳乳于孔子“成于乐”的人学构架,而且由于与艺术的形象思维交融在一起,彼此烘托,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值得我们深究。
一
先秦儒家的践形思想有一个基本的思维前提,这就是天道之“德”的终始之极。换言之,践形之旅的始点是“天”,践形之旅的终点也是“天”。其始点是天,是说天的生生之德的性命源头,是践形过程十全十美的范本;其终点也是天,是说天之博、厚、高、明、悠、久,显发于人之身体容貌,天人冥合,又回归到了天。这当然是一种十分漫长的修炼过程才能抵达的境界。由于践形思想把人的身体容貌视为一个德性化的过程,因此,践形的始点与终点,虽然同处于一个圆周的视点上,但并不处于同一个层面,它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径路。《易·乾》卦辞(“元、亨、利、贞”)之贞下起元,成终成始,《乾彖》之“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的思想,似为先秦儒家“践形”思想的天人依据。
关于“践形”,郭店楚简《五行》曰:“金声,善也;玉音,圣也。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而玉振之。”(第19-20简)“金声而玉振”就是“践形”的理想状态,此之谓“圣”:“仁之思也精,精则察,察则安,安则温,温则悦,悦则戚,戚则亲,亲则爱,爱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仁。智之思也长,长则得,得则不忘,不忘则明,明则见贤人,见贤人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智。圣之思也轻,轻则形,形则不忘,不忘则聪,聪则闻君子道,闻君子道则玉音,玉音则形,形则圣。”(第12-16简)故孟子云:“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万章下》)“金声而玉振”从思孟的表述中,我们已经明确地看到,这是一个从音乐术语中直接提拔上来的表述,换言之,先秦儒家的践形思想也许直接受到了“乐”的启发,才得以形成。因此,《乐记》以“乐”践形的思想就显得十分珍贵了。
《庄子·人间世》借孔子之口释“心斋”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文子·道德》亦云:“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由耳而心,由心而神,从《庄子》、《文子》来看,都是“气化”的结果。据《说文》,“圣”,“通也。从耳,呈声。”《艺文类聚》引《风俗通》云:“圣者,声也,通也,言其闻声知情,通于天地,调畅万物。”这样看来,仅仅通过音乐是难以达到“金声而玉振”的。
《太平御览》第467卷有《公孙尼子》的佚文“君子怒则自说以和,喜则收之以政”两句,正好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所引用“公孙之养气”中的话相符合,所以我们知道董仲舒所引用的正是公孙尼子的思想:
公孙之养气曰:“里藏泰实则气不通,泰虚则气不足,热胜则气□,寒胜则气□,泰劳则气不入,泰佚则气宛至,怒则气高,喜则气散,忧则气狂,惧则气慑。凡此十者,气之害也,而皆生于不中和。故君子怒则反中而自说以和,喜则反中而收之以正,忧则反中而舒之以意,惧则反中而实之以精。夫中和之不可不反如此。故君子道至,气则华而上。凡气从心。心,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