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结构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理解明清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及其影响 宋明理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汉代儒学 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测试要求 测试内容 1、据测试内容概括古代儒学发展的过程。 2、拓展:据专题三的考点梳理近代以来儒学的发展 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了解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考点分解(见黑板) 提示:考试说明如何阅读? 纵向线索把握。横向考点分解。 复习要求:晚读内容:复习已讲知识点 读第二天复习内容 二、07—12年已考知识点 1.(2007?江苏?23)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宇宙便是吾心” C.“工、商皆民生之本”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2009?江苏?19)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并多次出现巨大的“和”字。它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3.(2010?江苏?5)右图中的条幅是2008年5月27日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后的题词,其观点应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一脉相承,提出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 A.李赞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4 .(2012?江苏?5 )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A.程颐 B.朱熹 C.李贽 D.王阳明 (2008?江苏?36)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A民为贵,君为轻 C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B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制天命而用之。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2分)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1分)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2分) 4、据材料四,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1分) 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2分) ——李贽《焚书》 (1)分别是孟子和荀子。(2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 (3)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2分) (4)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1分) (5)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2分) 了解李贽(08材2分)、黄宗羲(07选2分;10选2分)、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理解明清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12王阳明选2分)及其影响 宋明理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08材3分)和太学 汉代儒学 了解道、儒(09选2分,08材2分)、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测试要求 测试内容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全A计划72)太学的影响(全A计划73) 2、宋明理学的影响(全A计划73) 3、理解明清儒学思想的新发展(全A计划7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