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孟子_升经与王安石变法_兼论尊孟疑孟的争论及实质.pdf

_孟子_升经与王安石变法_兼论尊孟疑孟的争论及实质.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_孟子_升经与王安石变法_兼论尊孟疑孟的争论及实质.pdf

求  索/ 2004/ 5 《孟 子 》升 经 与 王 安 石 变 法 ———兼论尊孟疑孟的争论及实质 孙 先 英 摘  要 : 熙宁四年 ,《孟子》由子部升上经部 ,并成为科举必 《书》、《易》、《周礼》、《礼记》中的一种 ,谓之 ‘本经’; 考科 目,从而引起思想学术领域的尊孟和疑孟的争论 。王 并兼治《论语》、《孟子》,谓之 ‘兼经’。三 、考试共有 安石的尊孟与他的变法和司马光等人的疑孟与他们反变法 四场 :第一场试 ‘本经’, 二场试兼经 , 外兼大义十 在精神上是契合的。尊孟与疑孟之争 ,并不单纯是学术之 道 。这两场考试只要通晓经文的大义即可 ,不必局 争 ,而是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分歧 。从某种 限于注疏的讲说 。三场试论一首 , 四场试时务策三 意义上说 ,学术争论也只不过是政治斗争的一种形式 。 关键词 : 熙宁新政 ;尊孟 ;疑孟 ;变法 道 。四、以前习明经诸科的 ,都改进士科 。”按照这 中图分类号 : B222 . 5   文献标识码 : A 个规定 ,凡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 ,无论主修哪一种 ( ) 文章编号 : 100 1 - 490X 2004 05 - 23 1 - 03 经书 ,《论语》、《孟子》都必读必考 。并于熙宁四年 作  者 : 四川大学文 学与新 闻学 院博 士 ; 四川 成 都 , 《孟子》正式被官方列为经书 ,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 6 10064 容之一 。从这以后直到清末 ,《孟子》就一直跻身于 经书的行列 。 二 一 王安石勇于变法的气概和担当天下的自觉精 在宋仁宗末年 ,宋王朝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 神深受孟子关于士人安身立命的原则的影响 。孟 中 ,情况正如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所 子说“天下有道 , 以道殉身 ; 天下无道 , 以身殉道 。 说 :“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 ,外则不能无惧于夷 ④ ① 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王安石也说 :“呜呼 ! 道之 狄 ,天下之财力 日以困穷 ,而风俗 日以衰坏 。” 因 不明邪 , 岂特教之不至也 ,士亦有罪焉 。呜呼 ! 道 此 ,变法就成为当时士大夫的普遍共识 。南宋陈亮 ⑤ 曾经指出: “方庆历 、嘉 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 之不行邪 , 岂特化之不至也 ,士亦有罪焉 。”在对道 ② ③ 的维护上 ,孟子说 ,士人应该“士穷不失义 ,达不失 也 。”朱熹也说 ,这是一个“合变时节”。在众多要 ⑥ 求改革的声音中 ,王安石的声音最为洪亮 。神宗于 道” 。王安石则认为 ,士是“无常产而有常心者”。 熙宁二年春 ,除王安石参知政事 ,并行新法 ,历史上 “常心”即孟子的在《滕文公上》中所说的“恒心”, 的熙宁新政便开始了。 “恒心”即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

文档评论(0)

wsh12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