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 (下册).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 七 编 明 代 文 学 第 2 页 第 3 页 绪言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明代 自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 ( 至 思 宗 朱 由检 崇 祯 十 七 年 ,共二百七十七年。这是中国文学的转型时期。其突出特征就是 随着城市经济 的发展和市 民阶层 的迅速扩大 ,以普通市 民思想观念为 主体 的作 品主题和为市 民阶层喜 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得到了空前的成熟 和发展,并因此而波及和渗透到诗文等传统文学样式。 这个时期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现代转折的关键时期,然而在中国, 本来 同样孕育着变革 的生机 ,但它与传统政治及文化力量 的强大惯性 相互碰撞 的结果却是在光彩夺 目一阵后便两极分化 ,要么彻底 回归传 统,要么走向极端和叛逆 。这个走势在 明代文学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 政治方面,明代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固然起到了巩固政权、稳定局 势的作用。但从历史的长远角度看,正是由于皇权的高度集中,才导致 了统治集团的空前腐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思想文化方面,明王朝采取了与高压政治相一致的政策。明代统治 者继续将程朱理学奉为官方学说,把四书五经作为士子的日常功课。与 此相应,他们还制定了以八股文为主要科 目的科举制度。他们还大兴文 字狱 ,将文 章 中出现“僧 ”、“贼 ”、“发 ”等字及其 同音字、谐音字 的作者一 律罚以重罪①。甚至在表章中歌颂皇帝为天下 “作则”,也被认为是影射 皇帝“作贼 ”,而统统处死 。尤为令人发指 的是,朱元璋甚至取消 了文 人洁身自好的隐逸权利。他在钦定的 《大诰》中规定, “寰中士大夫不为 ① 朱 元 璋 出身微 寒 ,自幼 为 僧 ,又 曾参 加 被 称 为“贼 ”的起 义 军 ,故 以“贼 ”、“僧 ”、“发 ”为 忌。 ②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北平府学训导赵伯 宁、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 、桂林府学训导蒋 质等均因此被处死 。见赵翼 《廿二史劄记》。 第 4 页 君用”者,就要被抄没家产并诛杀①。高启等明初著名文人均由此罹难。 这些文化专制政策 已经完全超过 了其 自身 的意义 ,它更为险恶 的 目的 是要造成一种令人震骇 的威慑力 ,杜绝文人在政治与思想文化方面 的 任何越轨企 图,从而造成文人们彻底 的服从心理和奴性品格 。明代初期 文坛 的沉寂和 中期 以后的复古思潮 ,均与此有着直接关系。 然而文化 的需求和选择有时并不完全受制于政治权力 ,人们 的经 济生活水准在相 当大 的程度上左右着他们 的文化选择 。随着 市 民阶层 的不 断壮大和城市经济 的不断繁荣 ,那种强权政治规定下 的文化专制 政策 ,其约束力显然要江河 日下。人们在长期专制制度下所蒙受的压抑 感也 需要得到一定 的放松 。那么随之而来 的便产生 了一个新 的社会结 构和环境 下人们 的道德走 向问题 ,这就是王 守仁心学学说产生 的社会 基 础 。 王 阳明学说创立 的初衷 ,就是为 了协调 明代统治者 的强权意志和 民众 的社会心理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方面 ,统治者 以强制 的态度要求人 们接 受传 统 的道德 的约束 ;另一方面 ,民众并不从根本上反对传 统道 德 ,只是对外在 的强制道德要求具有逆反心理 。为此 ,王阳明从两个方 面对 统治者提倡 的程朱理学进 行 了修正 。一是试 图修改和程朱理学提 出的 “存天理,灭人欲”学说,认为二者并非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统一在 人们的灵魂中。这就是他著名的 “心即理”的观点。这就是说,传统的封 建伦理道德并不是外在 的强加力量 ,而是每个有 良知 的人 内心本来就 有 的。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消除 了统治者和 民众之 间在封建道德 问题上 的对峙,使传统道德成为大家发 自内心的需求 。二是针对包括统治者在 内的程朱理学的信奉者言行不一的伪道德现象,提出 “知行合一 ”的著 名观点。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要人们充分认识到,虽然天理就在你 的灵魂 中,但还必须将其

文档评论(0)

gujf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