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经生物学 第 5 章神经化学与神经药理学基础 5.1 突触结构与传递 5.2 神经系统信号转导 G蛋白: 能结合并水解三磷酸鸟苷,且其功能也受GTP-GDP转化的调节 4. 受体活性调节 受体下调:数目减少和/或结合力降低与失敏 受体上调:数目增多和/或对配体的结合力增加 常见机制 磷酸化和脱磷酸化作用 G蛋白的调节 酶促水解作用 5.2.3 G蛋白与跨膜信号转导 G蛋白: 能结合并水解三磷酸鸟苷,且其功能也受GTP-GDP转化的调节 两类 与细胞膜表面受体偶联的异三聚体G蛋白 单体小G蛋白,作为分子开关 1. G蛋白的特点及分类 特点 都是膜蛋白(不跨膜) 都由三个不同的亚单位组成, βγ亚单位通常组成紧密的二聚体,共同发挥作用。 ?亚: 39—46kDa,有特异的GTP结合位点,有GTP酶活性,不同G蛋白的结构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亚单位。 分类 根据?亚基的不同,有Gs、Gi、Gt、Go、Golf、Ggust、Gz、Gq和G11~16等 刺激腺苷酸环化酶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刺激cGMP磷酸二酯酶 增加IP3和胞内钙离子 刺激 Na+ 和 H+ 交换 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旁甲状腺素等 乙酰胆碱,α-肾上腺素,多种神经递质 光线 乙酰胆碱,α-肾上腺素, 多种神经递质 凝血酶,其他激动剂 Gs Gi Gt Gq G13 对下游信号效应器影响 细胞外信号 G蛋白α亚单位 表5-3 几种常见的G蛋白家族 2. G蛋白的作用机制 受体调节和G蛋白的调节 (1)当外环境中不存在受体的激动剂时,G蛋白的三个亚单位呈聚合状态,α亚单位与GDP结合,形成G蛋白-GDP复合体。(2)当外环境中存在受体的激动剂时,受体与之结合,同时释放GDP,形成配体-受体-G蛋白复合体。(3)在镁离子存在的条件下,GDP为GTP所取代,使整个复合体解离为三部分;即受体, βγ复合体及被激活的α亚单位与GTP复合体。激活的α亚单位与GTP复合体可激活效应器,例如腺苷酸环化酶。由于激活的α亚单位本身具有GTP酶活性,因而GTP被水解为GDP,后者再和βγ亚单位形成G蛋白三聚体,完成G蛋白的循环。 G蛋白偶联的受体/离子通道系统的作用机制 3. G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直接调节的离子通道:钾通道、钙通道及内向整流钾通道 激活细胞内的酶而产生第二信使再影响离子通道或其他 启动慢,持续时间长 5.2.4 第二信使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大多数神经递质、调质和激素均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的第二信使系统传递信息,在神经系统中发挥作用。 环腺苷酸(cAMP) 环鸟苷酸(GMP) Ca2+ 一氧化氮(NO) IP3 前列腺素 等 常见第二信使 1. 腺苷酸环化酶/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系统 cAMP在神经系统中比较肯定的功能之一是介导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作用。 质膜中的三种组分:受体,G蛋白, AC 胞外信号通过控制AC来控制cAMP浓度 腺苷酸环化酶/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系统 腺苷酸环化酶 升高 抑制 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 cAMP浓度的调节 级联反应和放大效应 神经递质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AC-cAMP-PKA信号转导途径 肾上腺素(?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刺激AC, 激活cAMP 阿片肽、肾上腺素(α型)等抑制AC,降低cAMP 2. 鸟苷酸环化酶/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系统 神经递质可通过两种机制调节cGMP水平 少数情况下,膜受体含GC,神经递质激活该类受体 多数情况下, NO激活胞内可溶性GC,NO由激活NOS催化精氨酸而产生。 神经递质 Ca2+ NOS NO GC cGMP 激活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PKG) 调节磷酸二酯酶(PDE)的活性 调控离子通道 cGMP作用 The role of NO 3. 膜磷脂代谢产物介导的不同的第二信使系统 IP3-Ca2+信号传递途径 DG-PKC信号传递途径 5.1.6 突触可塑性 (synaptic plasticity) 突触可塑性 指化学性突触传递效能的改变 ,包括突触传递增强和突触传递减弱两方面,表现为突触后膜上电反应的增强或减弱。 Typical LTP graph, obtained from the CA1 region of the hippocampus 根据电反应持续时间: 短时程突触可塑性 长时程突触可塑性 突触可塑性 (广义) 突触传递可塑性 突触发育可塑性 突触形态的可塑性 1. 短时程突触可塑性 突触前神经末梢受到一连串有效电刺激后,在短时间内(数十毫秒到数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