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产业结构升级文献综述.docVIP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产业结构升级文献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产业结构升级文献综述   摘 要:梳理产品内分工、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内分工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研究文献,分析对比国内外学者对产品内分工和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产品内分工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063-02   一、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参考文献   20世纪60年代,垂直两阶段生产模型的构建促使经济学家开始对产品内国际分工进行研究,其中以Balassa(1967)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初,Dixit and Grossman(1982)将垂直两阶段模型进一步扩展为垂直多阶段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产品内分工的大规模发展,经济学家开始对产品内分工进行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Ardnt(1997)首次提出“产品内分工”的概念,认为产品内分工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应与技术进步有相似之处,有助于提高分工效率,增加产品产出,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Krugman(1994)认为产品将不同生产环节配置在南北方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模式是一个“双赢”(Win-Win)的过程。Feenstra and Hanson(1999)具体地研究了外包对“大国”工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外包有助于增加非生产性工人的相对工资。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垂直专业化对要素价格、生产和贸易模式及福利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学者们对产品内分工进行了更为充分的研究。David Hummels,Jun Ishii and Kei-Mu Yi(2001)认为垂直专业化即嵌入在出口产品中的进口投入品的价值,在此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测度垂直专业化的方法,即VS方法。Gene M.Grossman and Elhanan Helpman(2005)运用贸易的一般均衡模型对分包活动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与国外学者相比,国内学者对产品内分工的研究较为滞后,下面从理论研究层面和实证研究层面进行梳理。理论研究方面,卢峰(2004)通过比对产品内分工与其他分工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在观察产品内分工的产生背景及服装行业、汽车行业、电子行业的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初步建立了一个以产品内分工概念为核心的分析框架;高越、高峰(2005)在总结垂直专业化分工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区别于一般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并根据1997年和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数据,研判中国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战略选择。孙文远(2006)从产品内分工的基本内涵出发,将产业间、产业内、产品内分工之间的差异加以区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品内分工的决定因素、特点、影响及启示。   实证研究方面,刘志彪、刘晓昶(2001)利用Hummels的VS方法,运用中国1988年、1994年和1997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首次测算了中国17个产业部门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同样利用Hummels的VS方法,采用中国投入产出表及联合国进出口贸易数据,分别测算了1992—2003年中国总出口中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及中国对美出口中垂直专业化比率。结果显示,十二年中,以上两个指标的上升率都达到了50%以上。唐海燕、张会清(2009)对40个发展中国家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价值链的提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但主要是基于人力资本、服务质量和制度环境等前提条件下的高层次分工及合作的贡献。   二、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文献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初步形成了现代产业结构理论,国外学者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钱纳里(1996)运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归纳法,深入研究了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是整个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重中之重。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重型制造业的发展快于轻型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仍然存在。J.Humphrey and H.Schmitz(2000)从企业和产业集群角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四种不同层次的升级模式,分别是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功能创新和价值链提升。   国内学者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更多关注中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殷醒民(2001)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技术结构升级的轨迹研判未来十五年制造业技术结构升级的方向,认为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在新兴技术产业上。郑海涛、任若恩(2005)为探讨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劳动生产率的多国比较分析框架。分析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