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唑和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pdfVIP

三环唑和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抗药性研究 袁沾1,杨学辉1,何海永1,金星2 (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 2贵州省农业厅植保植检站,贵州贵阳550001) 对来自贵州20个县(市)200余份稻瘟病标样上的146个单孢菌株采用生 长速率法测定了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贵州省主要稻区都有抗 稻瘟灵菌株出现,但大部分抗性菌株的抗药性水平表现为抵抗水平。 黔东南、 贵阳、遵义地区抗性菌株频率明显高于其它几个地区,抗性菌株频率分别为 10.96%、9.59%、7.53%。 三环唑与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 张传清,周明国+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南京210095) 有关三环唑与稻瘟病菌的相互作用已有大量报道。这些研究大多认为三环唑 是通过抑制稻瘟病菌附着胞黑色素的生物合成,使附着胞内不能积累产生渗透压 力所须的渗透质甘油,从而阻止病菌对寄主角质层的直接侵入。本文研究了三环 唑、病菌和寄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三环唑除了抑制病原菌黑色素生 物合成以外,还能够刺激稻瘟病菌.水稻互作过程中的02’产生,但对黄瓜炭疽 病菌一黄瓜互作过程中02。产生的影响不显著。 02一清除剂甘露醇和抗坏血酸对稻瘟病菌和黄瓜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均有 一定的抑制作用(1.5mmol/L甘露醇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28%),于 接种后处理却对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效果表现颉颃作用,但对三环唑防治黄瓜炭 疽病的效果没有颉颃作用。外源H202、·OH和02。对稻瘟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 子萌发都有较强的毒性,而三环唑本身对稻瘟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没有 抑制作用。但三环唑对外源活性氧(Active oxygen species,AOS)抑制稻瘟病菌 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说明刺激寄主02‘产生和降低病菌的 抗氧化能力也是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作用机制之~。 10/zg/mL三环唑处理稻瘟病菌菌丝的细胞膜透性显著增加,但对分生孢子的 细胞膜透性没有影响。三环唑对黄瓜炭疽病菌的抗氧化能力也没有显著的抑制作 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三环唑对稻瘟病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有显著 的抑制作用,对过氧化物酶(POD)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过氧化氢酶(CAT) 活力没有显著的影响。说明三环唑还可以通过抑制抗氧化酶系尤其是SOD的作 用,而降低稻瘟病菌的抗氧化能力。 二三环唑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代谢有显著的影响。10肛g/mL三 2.0min和RT=2.965 rain峰面积的显著增加。生物测定表明,10 pg/mL三环唑 处理的稻瘟病菌孢子萌发滤液对水稻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比对照高;三环哗处理 获得的分生孢子萌发液喷雾处理水稻24小时后接种,7天后的病情指数与直接 喷施10肛∥mL三环唑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但能减少每叶的典型病斑数。进一 步的研究表明,用三环唑处理获得的孢子萌发液喷雾处理水稻后,叶片中苯丙氨 酸解氨酶(Ⅳ山)、肉桂酸.4.羟化酶(CA4H)的活性及02。产生量高于直接用三 环唑处理的对照。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笔者初步认为三环唑除了抑制附着胞黑色素生物合成以 外,还能够影响稻瘟病菌孢子萌发过程某些生理活性物质的代谢,通过这些物质 来启动寄主的防卫反应,影响稻瘟病菌。水稻的早期互作。 小麦抗叶锈基因TcLr38的RGA分析初报 褚栋,杨文香,闰红飞,陈云芳,王海燕,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北省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技术中心,保定071001) intermedium)第7 小麦抗叶锈基因TcLr38发现位于中间偃麦草(Agropyron 组的一条染色体上,是抗性很强的抗叶锈基因,国内外至今尚未发现对TcLr38 有毒性的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xmckat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