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 (“十一五”规划)教学课件 作者 江平 第二编 第四章 民事主体概述.pptVIP

民法学 (“十一五”规划)教学课件 作者 江平 第二编 第四章 民事主体概述.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 民事主体概述 第一节 民事主体概念及形式结构 第二节 民事主体的法律标志——权利能力 第三节 民事主体的理性标志——行为能力 第一节 民事主体概念及形式结构 一、民事主体概念及形式结构 民事主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法上的人”, 然而,何为民法上的人?民法上的人即是那些在民 法上能够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或者组 织体,并将权利能力的拥有作为民事主体地位的标 志与象征。 作为民事主体地位标志的权利能力与民事主体 的形式结构具有极大的关联,并因此而产生了民事 主体结构形式的“二元论”与“三元论”之争 二、民事主体的特征 (一)平等性 (二)意志的独立性 (三)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 (四)权利与义务的独立性 (五)抽象性 第二节 民事主体的法律标志——权利能力 一、权利能力的概念 一般认为,权利能力是指一个人作为法律关系 主体的能力,也即作为权利享有者和义务承担者的 能力(或称资格)。用通俗的话来说,权利能力是一 种权利义务的归属资格。我们认为,用“归属资 格”来解释法人的权利能力更符合其创设的本意。 权利能力的规范目的在于:确定一个人是否能够作 为民事主体在民法上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二、权利能力的特征 (一)平等性 (二)自然性 (三)不可转让性与不可放弃性 (四)抽象性 三、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取得与终止 (一)权利能力的取得 1.一般原则。现代民法典一般都认为:自然人的权 利能力因出生而取得。关于出生的学说大致有:一 部露出说、全部露出说、断脐带说、初啼说、独立 呼吸说等。我们认为,民法之所以对出生的界定发 生兴趣,主要是因为出生与以下两方面问题有关: ①继承; ②主体性问题。法律不能仅仅考虑纯粹医学上的合 理性,而应当以保护人的存在为出发点,因此,应 选择在以上各种学说中出生最早的时间为法律上的 出生。 2.胎儿的保护问题。对胎儿权利能力的讨论,主要 涉及胎儿的继承权与受损害的赔偿请求权问题。 (二)权利能力的终止 权利能力因死亡而终止为法律的一般原则。而 所谓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与拟制死亡。 1.关于自然死亡。近年来,由于医学的发展,对何 为死亡,如同人的出生一样,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大致有心搏终止说、脑电波消失说、呼吸停止说 等。从保护人的价值考虑,法律应选择死亡时间最 晚的观点认定死亡时间。 2.关于拟制死亡。拟制死亡并非真正的死亡,而仅 仅是被宣告人在法律上死亡了,因此,拟制死亡与 自然死亡的法律结果是一样的。自然死亡只是一个 事实,其真正的意义也是在法律意义上来说的。我 们认为宣告死亡的真正意义与目的不在于解决权利 能力的消灭问题,而在于解决被宣告人既存的各种 法律关系问题,即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问题。 第三节 民事主体的理性标志——行为能力 一、行为能力的概念 行为能力是权利主体依自己的意志独立实施法 律行为而取得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资格。我国学者 对行为能力的概念的界定与德国学者基本相同。行 为能力是理性能力的直接体现,其所要解决的问题 是:一个具有权利能力的人能否以其独立的意志去 创设、变更或者消灭权利义务关系。 二、制度价值 1.体现了民法对人的关怀和保护。 2.维护完整真实意义上的意思自治。 3.民法理性主义的实证贯彻。 三、分类标准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如果对于行为能力采 取如同权利能力那样人人平等的作法,显然会出现 不公平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对人的行为能力进行 区别。 各国民法典采取的是非个案审查的抽象方式, 将人的行为能力类型化,其采取的标准是判断能力 的有无以及大小。但判断能力如何确定?一般来 说,对于没有精神障碍的人,随其年龄的增长判断 能力也会同步增长,因此,年龄就成为最稳定的分 类标准。另外,还必须考虑到精神障碍方面的因 素,对于患有精神障碍的人来说,其判断能力与年 龄的增长并不同步。 四、我国民法上的分类 (一)完全行为能力人 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的规定,18周岁 以上且精神正常的人为完全行为能力人。考虑到我 国的现实情况,即有的人在16周岁就参军或者参加 工作。因此,法律规定16周岁以上而不满18周岁的 精神正常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的,也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 (二)无行为能力人 无行为能力人包括两种:一是精神正常但不满 10周岁的人;二是虽然已经达到10周岁,但患有严 重的精神障碍使其判断能力相当于不满10周岁的未 成年人的人。 (三)限制行为能力人 限制行为能力人也包括两种:一是10周岁以上 而不满18周岁的精神正常的未成年人;二是具有部 分判断能力的精神病人(其判断能力相当于10周岁以 上而不满18周岁的精神正常的未成年人)。 五、行为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