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第三单元 第2讲(全国通用).docVIP

2014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第三单元 第2讲(全国通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第三单元 第2讲(全国通用).doc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六)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2013·海淀模拟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 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反复强调这种理学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改造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宗教化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出人性的尊严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开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揭阳调研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诗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首诗体现了哪种思想的影响(   A.孔孟仁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老庄道学 中山期末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下面说法与之含义最接近的是(   A.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道“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以下关于“儒道”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董仲舒新儒学没有吸收道家思想 隋唐时期道家不受统治者重视 宋明理学没有体现出“儒道互补” 李贽认为的“道学家”实际是“儒学家” 盐城模拟《李贽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文中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A.反对封建礼教 提倡人人平等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明清之际出现了有别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外的实学或新儒学思潮下列主张反映了这一新思潮的是(   A.“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 “崇实黜虚”“废虚求实” “天理之正人心之安” 茂名一模黄宗羲在一首诗中感叹“近来学人少谁何识真伪。遂以科举学劫人之听视。括帖上下文原无真实义。推之入理窟涂车可略地。有明三百年人物多憔悴。”该诗主要抨击明朝(   A.君主专制加强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理学的空疏学风土地兼并现象 汕尾调研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主张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这一修补(   A.深入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削弱了明清的君主专制统治 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革命运动 体现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活跃 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无欲,非圣人不能也……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问:“饥食渴饮,冬裘夏葛,何以谓之天职?”   曰:“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明年(隆兴六年)夏,大旱,(朱熹)上疏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十五年奏:“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而不使其少有壅阏;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而不使其少有凝滞。” ——《宋史·朱熹传》 材料三 今之治人者,视古贤圣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多出于鄙细隐曲,不措诸意,不足为怪;而及其责以理也,不难举旷世之高节,着于义而罪之。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高中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