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件(张厚粲版)ch4差异量数.ppt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件(张厚粲版)ch4差异量数.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件(张厚粲版)ch4差异量数.ppt

第四章 差异量数 差异量数是表示量数之间的差异程度的一些统计量的总称。 差异量数包括:绝对差异量数、相对差异量数和相对位置量数。 第一节 绝对差异量数 ㈠全距 ⒈全距的意义: ⒉全距的计算: ㈡百分位差 ⒈百分位数:又叫百分位点。它是指量尺上的一个点,在此点以下,包括数据分布中全部数据个数的一定百分比。第P百分位数就是指在其值为P的数据以下,包括分布中全部数据的百分之p,其符号为 2.百分位数的计算 3.百分位差 ㈢四分位差 ⒈四分位数与四分差 ⑴四分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或编制成次数分布表后,若把总频数分成相等的四部分,四部分数据的分界点称为四分点或四分位,四分点所在位置的量数则称为四分位数。用Q表示。 ⑵四分差: ㈢四分位差 ⒉四分差的计算 量数已分组归类求四分差: 表4-1 已分组归类量数求四分差 ㈣平均差 ⒈意义: ⒉计算: ⑴未归类量数求AD:可用定义式。 ⑵已归类量数求AD 表4-3 已分组归类求平均差 3.平均差的优缺点 优点:平均差是根据全部数值计算的,受极端值影响较全距小。 缺点:由于采取绝对值的方法消除离差的正负号,应用较少。 二、方差与标准差 ㈠方差与标准差的意义 ⒈方差: ⒉标准差: ㈡标准差的计算 ⒈基本公式: ⒉原始量数求标准差的公式: ⒊由次数分布表求标准差: ⑴由简单次数分布表求S: ⒊由次数分布表求标准差: ⑵由分组次数分布表求S: 证明: 表4-7 运用假定平均数求标准差 ㈢总标准差的合成 例:在三个班级进行某项能力研究,三个班测查结果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如下,求三个班的总标准差。 例:求总标准差 解:①求总平均数: ②求 ,填入表内第5、6、7列。 ③代入公式: ㈢方差与标准差的性质和意义(1) ㈢方差与标准差的性质和意义(2) ㈢方差与标准差的性质和意义(3) 切比雪夫定理 第二节 相对差异量数 一、差异系数 ㈠意义:又称变异系数、相对标准差等,用CV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 ㈡标准差系数的适用条件 ①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所使用的观测工具不同,所测的特质不同; ②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使用的是同一种观测工具,所测的特质相同,但样本间的水平相差较大。 ㈢ 标准差系数的应用 例10: 已知某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为24.5千克,体重的标准差为3.6千克;平均身高为110厘米,标准差为6.2厘米,问体重与身高的离散程度哪个大? 例11: 某市2个月组女童的体重的平均数为5.45千克,标准差为0.62千克;6岁组女童的平均体重为19.02千克,标准差为2.12千克。试比较两组女童体重的离散情况。 ㈣应用标准差系数的注意事项 ⑴测量的数据要保证具有等距尺度,这时计算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才有意义,应用差异系数进行比较才有意义。 ⑵观测工具应具备绝对零,这时应用差异系数去比较分散程度效果才更好。因此,差异系数常用于重量、长度、时间、编制得好的测验量表范围内。 ⑶差异系数只能用于一般的相对差异量的描述,至今尚无有效的假设检验方法,因此差异系数不能进行统计推论。 第三节 相对位置量数 一、百分等级 ㈠定义:是将一个数列中的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将其次数分为100等份,从而表明某一量数在此百分等级中所处的位置。 ㈡求百分等级的方法: ⒈ 图示法 (见教材P83页) ㈡求百分等级的方法 ⒉公式法 ⑴由原始量数求百分等级:(有两种算法) Ⅰ①先将原始量数按其大小顺序排列,并记上各量数的次数; ②把各原始量数的次数自上而下累加; ③根据以下公式,确定百分等级: 式中,PR 是百分等级,N是总次数,R是某量数在团体中处于由大到小的名次(即最大数等级为1)。 ㈡求百分等级的方法 ⒉公式法 ⑴由原始量数求百分等级:(有两种算法) Ⅱ①先将原始量数按其小大顺序排列,并记上各量数的次数; ②把各原始量数的次数自下而上累加; ③根据以下公式,确定百分等级: 式中,PR和N与上式的含义相同,cf

文档评论(0)

wangshir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