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徐复观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doc

书名:徐复观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书名:徐复观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doc

书名:徐复观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作者简介 人物简介 徐复观(1902—1982)原名佛观。湖北浠水人。他的生涯颇具传奇色彩。他早年求学于浠水、武昌、日本;继而投身军旅,曾任蒋介石的高级幕僚,参与机要。1949年之后移居台湾。并在台湾和香港任教。1949年他在香港创办《民主评论》,是港台地区重要的理论刊物。徐复观的学术著作包括《两汉思想史》、《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国艺术精神》、《中国经学史的基础》、《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中国文学论集》等,涵盖政治学、哲学、经学、史学、文学、艺术诸领域。 编者简介 干春松: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教授。主要作品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制度儒学》、《重回王道》等。 内容简介 徐复观先生为现代新儒家之重要代表人物,论著涉猎广泛,有诸如《中国人性论史》、《两汉思想史》等巨作流传。与牟宗三、唐君毅等侧重哲学论述不同的是,徐复观先生则是“以历史的经验,发掘思想的问题”,尤其侧重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关系的讨论。本书主要收集徐复观先生关于儒家传统与现代政治秩序关系的讨论文章。徐复观先生既主张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又认为民主政治乃秩序建构之极则。其揭橥的“双重主体”说,显示其对儒家传统的优势与困境的深刻理解。 ◆ 简要目录 目录 导言:徐复观论儒家政治转进之路 儒家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1951年12月16日) 中国的治道 ——读《陆宣公传集》书后(1952年7月16日) 释《论语》“民无信不立” ——儒家政治思想之一考察(1955年1月) 儒家在修己与治人上的区别及其意义(1955年6月16日) 国史中人君尊严问题的商讨(1957年3月13日) 中国孝道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其在历史中的诸问题 (1959年8月24日) 《周官》中的教化(教育)思想(1980年5月) 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1954年9月25日) 儒家对中国历史运命挣扎之一例 ——西汉政治与董仲舒(1955年9月2日) 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结构及人治与法治问题 (1959年5月25日) 明代内阁制度与张江陵(居正)的权、奸问题 (1966年8月17日) 孔子德治思想发微(1966年8月28日) 一个政治家的王阳明(1979年2月10日) 论自由主义与派生的自由主义(1949年11月16日) 从现实中守住人类平等自由的理想(1953年1月1日)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主政治 ——与白思都等博士书(1963年11月16日) 自由主义的变种(1964年5月23日) 西方文化中的“平等”问题(1973年2月28日) 中国文化中“平等”观念的出现(1973年6月19日) 向孔子的思想性格回归(1979年9月28日) 孔子政治思想对现代中国的“照临”(1981年9月29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善说与民主政治(1981年12月9日) 复性与复古(1950年9月1日) 当前读经问题之争论 ——为孔诞纪念专号而作(1952年10月5日) 中国文化的对外态度与义和团事件(1957年7月1日) 一个中国人文主义者所了解的当前宗教(基督教)问题 (1962年2月1日) 国家的两重性格(1965年5月28日) 思想与人格 ——再论中山先生思想的把握(1965年12月11日) 辛亥革命的意义与教训 ——在职合书院史学会辛亥革命六十周年纪念会上讲辞 (1971年4月5日) 徐复观年谱简编 后记 ◆ 上架建议 历史 书摘 导言:徐复观论儒家政治转进之路 现代新儒家们深刻地感受到民族危机所带来的文化虚无主义,所以他们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本位立场,并试图化解儒家价值与西方政治制度和科学精神之间的紧张,尽管这种紧张本就源自西方中心主义对于后现代化国家的全方位的军事和经济的竞争优势而造成的文化和心理上的压迫。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所主导的强权逻辑下,所有在第一轮现代化过程中落后的文明体均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困难,即如何在现代性格局中获得民族的生存空间,并建立起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国家。对于这样的问题,梁漱溟提出了他的回答,即文化多路向发展的多元主义思路和重建农村的文化立国之道。然而,在此目标下的乡村建设实践遭受挫折之后,儒家本身的生存境地却由活生生的现实社会退守到大学课堂。并最终在1949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面。香港和台湾的新儒家面对孤悬海外的困境和儒家文化所面临的悲剧性现状,对儒家传统与现代政治原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进行现实层面和形上层面的理论创发。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四人在1958年发布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就体现了这一儒家理论创发方向。《宣言》中反复强调了对中华文化的同情和敬意,同时说明儒家思想与民主和科学有内在的

文档评论(0)

wsh12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