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C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形成中的作用.docVIP

MUC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形成中的作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UC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形成中的作用.doc

MUC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赵海亮,刘佳,严丽英,张艳红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院,广东 深圳   【摘要】目的:建立细菌及其产生的内毒素诱导大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并探讨中耳黏膜中分泌型黏蛋白的表达,及其对中耳积液产生和发展造成的影响。方法:20只SD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10只);实验组建立灭活的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在不同时间段以鲎实验法检测中耳积液中的内毒素,ELISA法检测中耳积液中的黏蛋白。对取材黏膜常规染色和APPAS染色,观察黏液腺、杯状细胞。结果:实验组中鼓室上皮黏膜内毒素含量平均值是对照组鼓室上皮黏膜中含量的2.1倍,其平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ELISA法检测中耳积液中的黏蛋白,实验组鼓室上皮黏膜中平均值是对照组中平均值的4.2倍,其平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细菌的分解产物mdash;内毒素,导致中耳黏膜的炎症反应及中耳腔渗出,引起杯状细胞分泌黏蛋白,从而导致产生中耳积液,甚至胶耳。   【关键词】 黏蛋白;分泌性中耳炎;内毒素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指中耳腔存在积液而不伴有急性感染症状或体征的一类疾病。本病好发于儿童,特别是那些顽固性或持续性OME,患儿因听力障碍可能导致言语发育迟缓、学习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因而引起广泛重视[1]。由于OME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其治疗效果尚难以令人满意。   目前认为,引起OME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变态反应等,但目前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而黏膜高分泌引起的中耳腔出现不易清除的黏液是其主要特征。本实验旨在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始动因素,从引起中耳炎最常见的致病菌着手,研究细菌及其产生的内毒素如何影响中耳黏膜黏蛋白的分泌;揭示内毒素和黏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积液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便深入认识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并为分泌性中耳炎的预防和儿童听力保护做出有益探索,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健康SD大鼠20只,雌雄不拘,体重200~250 mg,电耳镜检查除外中耳疾患。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选择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病原菌mdash;mdash;灭活的流感嗜血杆菌,以1%戊巴比妥(30 mg/kg)经腹腔注射麻醉后,经鼓膜前下方注入细菌悬浮液0.1 mL,注射前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保证没有活的菌株生长,以防引起急性感染;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   1.2 研究方法   术后1,3,7,14,18 d用1%苯巴比妥钠将大鼠全麻,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鼓膜形态、颜色和色泽,之后随机处死两组中2只大鼠,取双侧听泡,用10%甲醛固定后脱鞘,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 染色光镜下观察,取小块黏膜组织送电镜检查。黏膜常规染色和APPAS染色,观察黏液腺、杯状细胞。在不同时间段以鲎实验法检测中耳积液中的内毒素,ELISA法检测中耳积液中的黏蛋白。   1.3 统计学方法   以计算机辅助三维测量法分析组织学结果。所有统计资料由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观察鼓膜情况:正常大鼠的鼓膜透亮,鼓室无积液,锤骨柄和光锥清晰可辨;造模后大鼠的鼓膜混浊,鼓室积液,光锥消失。   术后1 d,APPAS染色正常组和对照组中耳黏膜鼓岬处由立方或扁平上皮和薄层结缔组织(固有层)组成,黏膜下层有少数纤维母细胞和少许胶原纤维以及中性多核白细胞、淋巴细胞,光镜下所有模型组咽鼓管上皮层次增多,黏液腺体扩张、数目增多,小血管明显充血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大量增多的分泌细胞。术后1周模型组鼓室黏膜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明显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电镜下可见大量杯状(分泌)细胞集结,表面有微绒毛,细胞内有大量成熟的亮颗粒和少许暗颗粒,部分排放到黏膜表面,呈游离的团状,上皮细胞的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变形,核固缩或整个细胞结构不清,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明显增生。术后2周组和4周组出现成纤维细胞增生,有许多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新生血管增多,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中耳黏膜明显增厚,在细胞间和黏膜下层有许多黏液细胞和黏液滴。   术后1,3,7,14,18 d以鲎实验法检测中耳积液中的内毒素,结果显示实验组中内毒素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平均值为(218.0±191.9) Μg/106,是对照组鼓室上皮黏膜(101.57±653.4) Μg/106的2.1倍,其平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ELISA法检测中耳积液中的黏蛋白,实

文档评论(0)

wuyouwul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