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编者按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结束之年,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承上启下、继续深入发展的一年。探索和记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之路,关注和梳理在把握社会主义实践规律的过程中提出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从而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大意义。继2006、2007年成功举办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后,本报理论部与《学术月刊》编辑部在规范程序、不断提高评选活动权威性的基础上,经过读者调查、学者推荐、专家评议、投票确定等程序,评选出。学术版今日刊出,以飨读者。   热点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入选理由:2010年,学术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掀起高潮,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阐释,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艺术特点,保持优良学风和文风,实现理论术语和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化,力求表达形式大众化、通俗化。第三,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要求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应充分注重人民大众的实践诉求,从民众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入手,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解决问题,使民众信服马克思主义。第四,重视载体的多样化、现代化。在充分发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的同时,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不断探索运用新媒体开展理论学习、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的方式与途径,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理论宣传普及体系。   相关链接:①余金成:《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实现与社会实现》,载《理论探讨》,2010(1);②陶德麟:《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载《红旗文稿》,2010(2);③王伟光、韩庆祥、郭建宁、吴秉元、郝立新、倪德刚:《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界专家学者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途径》,载《光明日报》,2010-04-08;④徐光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载《人民日报》,2010-04-19;⑤吴毅君:《网络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4)。   热点二:中国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深化   入选理由:在中央及各级政府大力推进社会建设的背景下,2010年,中国社会学界主要从五个方面对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开展了深入研究:其一,深入思考社会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对社会建设的概念构架、理论观点和学术流派作了总结分析,认为应当立足本土实际,构建具有高度理论自觉的中国社会建设理论。其二,深入分析了近年群体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演化过程和化解机制,强调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在于化解社会矛盾。其三,以充分的社会事实为根据,把解决社会公正问题视为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其四,配合中央关于社会建设应当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的战略部署,从教育改革、扩大就业、调整分配、医疗保障和社区服务等方面建言献策。其五,把社会建设与保护资源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认为保护环境、爱护资源、节约能源是构建“两型社会”、低碳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十分活跃的学术活动和大量学术成果可以看出:由于社会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涉及的问题异常复杂,所以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才能明确回答近几年在社会建设实践中呈现的各种问题,进而有效引导社会建设健康发展。   相关链接:①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②李培林:《完善社会建设 增进民生福祉》,载《前线》,2010(3);③刘少杰:《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化解风险型社会矛盾》,载《科学社会主义》,2010(3);④吴忠民:《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特征分析》,载《教学与研究》,2010(3);⑤李友梅:《城市转型发展与社会建设新视野》,载《文汇报》,2010-09-30。   热点三:收入分配改革与社会公平   入选理由: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在国家财富增加的同时,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以及再分配补偿不足造成的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等所带来的分配不公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正,就成为2010年理论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实现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客观上必然要求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但是,如何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以体现社会公平,学术界则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

文档评论(0)

zhonglanzhuosh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