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觥饭不及壶飧”旧说辨正.doc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觥饭不及壶飧”旧说辨正.doc

“觥飯不及壺飧”舊說辨正 ——以《篆隸萬象名義》印證《說文》一例 冀小軍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引言 《說文·人部》:“侊,小皃(貌)。从人,光聲。《春秋國語》曰:‘侊飯不及一食。’”今本《國語·越語下》:“王召范蠡而問焉,曰:‘諺有之曰:觥飯不及壺飧。今歲晚矣,子將奈何?’”三國吳韋昭注: 觥,大也。大飯謂盛饌。盛饌未具,不能以虛待之,不及壺飧之救飢“侊”與“觥”音義同,但許說與韋注義正相反。清吳玉搢《說文引經考》云:“《說文》‘侊’訓‘小貌’,而引《國語》,語意相戾,疑誤。”這種看法也是自宋代以來多數學者的意見。迄今為止,尚未見有人對韋注提出疑問。 近年來,筆者常翻檢日本釋空海所編《篆隸萬象名義》,無意中發現了可能對許說有利的證據。為疏通相關材料,我們廣泛搜集各家之說,並逐一加以檢討。以我們現在的認識來看,許說並不誤,而韋注則是不能成立的。今將拙見草成此文,以就正於讀者。 一、《說文》“侊”字條校訂 從上引材料看,《說文》除釋義與韋注不同外,其引文作“一食”,也與《國語》“壺飧”不同。 《詩·伐檀》三章毛傳:“孰(熟)食為飧”,陸德明釋文:“飧,素門反。《字林》云:‘水澆飯也。’”《古今韻會舉要·魂韻》:“飧,《說文》:‘餔也’,謂晡時食也。本从夕食,言人旦則食飯,夕則食飧。”胡吉宣云:“《六書故》:‘飧,夕食也。古者夕則餕朝膳之餘,故熟食曰飧。……’案:熟食剩餘,至夕而澆水食之,今人晚餐猶然。”“飧”為水澆飯,以壺盛之,故曰“壺飧”。 古書中“壺飧”或作“壺餐”。《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昔趙衰以壺飧從,徑,餒而弗食。”“飧”字,阮元《校勘記》云:“閩本、監本、毛本作‘餐’。”《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八》:“今朝廷之議,吏有著新衣、乘好車者,謂之不清;形容不飾、衣裘敝壞者,謂之廉潔。至令士大夫故汙(污)辱其衣,藏其輿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壺飧以入官寺。”胡三省音注:“飧,蘇昆翻。熟食曰飧。”《三國志·魏書·和洽傳》“壺飧”作“壺餐”。我們討論的這條諺語,在宋代小學書中也有異文: 侊,公黃、公橫二切。《國語》云:“侊飯不及壺滄。”注云:“侊,大也。大飯謂盛饌。”(《玉篇·人部》) 侊,小皃。《春秋國語》曰:“侊飯不及壺湌。”(《廣韻·庚韻》古橫切觵小韻) 侊,《說文》:“小皃”,引《春秋國語》“侊飲不及一餐”。(《集韻·庚韻》姑橫切觵小韻、《類篇·人部》) 案:《玉篇》作“壺滄”,無義可說,“滄”當為“湌”之形近訛字;根據《說文》,“湌”是“餐”字或體,《廣韻》作“湌”,《集韻》、《類篇》則作“餐”。此外,《集韻》、《類篇》中“侊飲”之“飲”當為“飰”(俗飯)字之訛;“飰”字手書或作“”,與“飲”形近。 清代學者對《說文》“侊”字條的意見,可謂眾說紛紜。下面擇要加以介紹。 (一)關於“侊,小皃” 清代治《說文》者多云許說有誤,段玉裁等人更是明確指出“小”當作“大”;獨承培元力主許說不誤。其《說文引經證例》云: 今《國語》曰:“觥飯不及壺飧”,韋昭注:“觥,大也。大飯,盛饌。飢飢”,喻欲急取吳之意。今鄦(古許字)云云,似謂細嘗不及急食,意同而語異。或謂“侊”當訓“大皃”,“小”字蓋傳寫之訛。以次“”案之,“小皃”不誤也。 案:以“細嘗”來解釋“侊飯”,在訓詁上缺少根據,其說不足論。不過,承氏可能參考了董增齡的《國語正義》。董氏云: 《說文》引《國語》作“侊飯不及一食”;侊,小貌。齡案:《曲禮》:“小飯而刺之。”“小飯”言進粒少也,粒少則飽遲;“一食”猶言大嚼,言小飯不如大嚼之速得飽也,喻時不能久待。宏嗣訓觥為大,與許叔重異義。 案:董氏所引“小飯而刺之”,出自《禮記·少儀》,原文作“小飯而亟之”,鄭玄注:“亟,疾也。備噦噎若見問也”,孔穎達疏:“小飯謂小口而飯,亟謂疾速而咽。小飯而備噦噎;速咽之,備見問也。”這種意思的“小飯”,祇是在特定語境中的特殊用法,董氏用它來解釋諺語中的“侊飯”,顯然是不妥當的。 各家說法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段玉裁《說文注》。段氏云: “小”當作“大”,字之誤也。凡“光”聲之字多訓“光大”, 無訓“小”者。……許所據《國語》作“侊”,“侊”與“觥”音義同。《廣韻》十一唐曰:“侊,盛皃”,用韋注;十二庚曰:“侊,小皃”,用《說文》,蓋《說文》之訛久矣。 案:所謂“某聲之字多訓某”,是說某種可能性較大而已,並非說絕對如此。以“侊”字為例,“侊”與“觥”音義同,而“觥”本作“觵”(从角黃聲);“黃”聲之字固多訓“大”,但亦有訓“小”者,如《集韻·庚韻》胡盲切橫小韻:“,《字林》:‘,小被也’”、“,小瓦謂之”。且“侊”既訓“大”,如何又訛為“小”,段氏也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王筠《說文句讀》云:“此由與‘’連文而訛也”,認為“小”字是涉上條“,小皃”而誤。但此說顯然不可信,因為承培元就是以同樣理由來證明“小

文档评论(0)

wsh12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