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第19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随堂巩固(人民版必修2).docVIP

201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第19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随堂巩固(人民版必修2).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第19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随堂巩固(人民版必修2).doc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3 第19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随堂巩固 人民版必修2 1. 2014·湖北八校联考 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 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D.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答案]C [解析]18位农民分田到户搞包干的做法,实际上是否定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但不违背社会主义原则;B项说法错误;拉开我国改革开放序幕的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排除D项。 2. 2014·海门 《时代》周刊:“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比1985年发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其中“持续不断的改革”指的是 A.设立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 B.发表了南巡讲话 C.推动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D.开发和开放浦东 [答案]C [解析]本题中的关键条件是“1985年”,深圳等经济特区设立于1980年,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于1988年,南巡讲话是1992年,开发和开放浦东开始于1990年,据此可确定C项正确。 3. 2013·江苏·12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材料可知甲段时间是1990~1995年,该时期我国的经济理论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A、B两项发生在90年代前,D项不属于经济理论。因此正确答案选C。 4.据下图指出,与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从图中看出中国进出口开始快速增长大约是在1984年,而根据所学可知,1984年开放了14处沿海城市。而A项所指发生在1979年,C项所指发生在90年代初,D项所指发生在2001年。 5.清朝后期中国开埠通商和当前对外开放、加入WTO最本质的不同点是 A.关税税率不同 B.国家行使主权程度不同 C.对外开放地区不同 D.外资投入规模不同 [答案]B [解析]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最本质”。现在我国是主权国家,主动开放。清朝后期我国是半殖民半封建国家,没有完全的主权。 6.下面是1949年后,关于我国大陆人口流动方面三则材料,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解放后,大批的军人就地复员。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后,很多农民就到城市做了工人。当时北方建了很多大规模的棉纺厂,很多农民、女工就进了城做了工人。还有很多人支援东北重工业,所以也有大批的流动。……北京成为首都以后,文化名人、服务业都到北京去了。 ——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 从1949年到5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什么?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从1958年开始中国人口逐步就基本没有自由迁移了。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山西南部秦岭那里,四川、贵州、云南,现在汶川地震我们知道好多大的厂都是那个时候陆续迁过去的,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各地有小三线,小三线在皖南。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大规模流动,一方面 城市党政机关干部 继续精简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 ——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2 从1958年开始到文革期间,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迁移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的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出国。 ——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3 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果以三十年为分界线,前三十年人口迁移和后三十年的人口迁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由此预测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是什么? [答案] 1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onglanzhuosh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