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7第25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随堂巩固(人民版必修2).docVIP

201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7第25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随堂巩固(人民版必修2).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7第25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随堂巩固(人民版必修2).doc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7 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随堂巩固 人民版必修2 1.(2013·邗江测试)把苏联比作一辆巨大的卡车,这辆卡车的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用另一只脚使劲踩刹车,结果造成了苏联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的迅速减速。这里的踩刹车主要是指(  ) A.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B.片面发展重工业 C.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 D.勃列日涅夫推行个人专断作风 [答案]A [解析]“踩刹车”是指其实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在这四个选项中,C项不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A、B、D三项中,A项是最根本的。 2.(2013·厦门模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 “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 实行余粮收集制 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推行“加速发展战略” A.   B.   C.   D. [答案]B [解析]“土豆没了”的原因是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赫鲁晓夫进行了农业改革,开展玉米种植运动,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故正确。是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3.南安一中学生小张在阅读《苏联兴亡史》一书中,其中有一阶段书中是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请问这一阶段是指(  ) A.1925~1953年 B.1954~1964年 C.1965~1982年 D.1982~1991年 [答案]C [解析]“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体现了1965~1982年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间的特征。 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开创了苏联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成效甚微,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5.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答案]B [解析]斯大林体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但是,题目中的两个例子无法说明此点,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D项表述错误。 6.(2013·江苏徐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 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宋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妁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张建华《俄国史》 (1)材料一中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该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沦的重大突破?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 [答案](1)新经济政策。把商品、货币和市场机制引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七彩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 欢迎加入七彩学科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onglanzhuosh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